中国有底气办好自己的事:解读国家发展背后的战略定力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芯片"卡脖子"到供应链受阻,从贸易摩擦到技术封锁,外界质疑声不断:中国能否顶住压力,保持发展韧性?然而,一组数据给出了有力回答:2023年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背后,正是中国"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在发挥关键作用。
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困局
近年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不断加码,从华为芯片断供到光刻机出口管制,暴露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但压力之下,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反而加快。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3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64%。"嫦娥"探月、"天问"探火、C919商业首航等重大成果接连涌现,长江存储突破232层3D NAND闪存技术,华为Mate60系列搭载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强势回归。这些突破印证了一个真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超大规模市场构筑发展"护城河"
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统一大市场,始终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独特优势。尽管外部需求收缩,但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达47.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从县城超市的"下沉市场"到跨境电商的"新三样",从银发经济到Z世代消费,多元化的内需体系持续释放潜力。当某些国家大搞"脱钩断链"时,中国通过进博会、消博会搭建开放平台,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7万列。这种"以我为主"的市场战略,既保障了经济循环畅通,又为全球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发展机遇。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面对世纪疫情叠加地缘冲突的复杂局面,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到果断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共同富裕,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这些成就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发展的底气不仅来自经济总量的积累,更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某些国家沉迷于零和博弈时,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种战略定力,正是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