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流浪猫数量暴增 绝育计划能否解决问题?

8535png

近年来,成都街头巷尾的流浪猫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城市治理的新难题。据成都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统计,2023年主城区流浪猫数量已突破10万只,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这些毛茸茸的小生命在带来治愈感的同时,也引发了扰民、卫生防疫、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抖音上#成都猫岛#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微博#流浪猫该不该投喂#的争论持续升温,折射出公众对城市流浪动物管理的复杂情绪。

流浪猫数量激增背后的多重原因

成都流浪猫种群扩张呈现明显的"三高"特征:繁殖率高、弃养率高、存活率高。母猫每年可繁殖2-3胎,每胎4-6只幼崽,在食物充足的城区环境下,幼猫成活率可达70%以上。同时,疫情后出现的"冲动养宠-随意弃养"现象加剧了问题,2022年成都宠物医院接收的弃养猫咪同比增长45%。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市民普遍的投喂习惯,客观上为流浪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春熙路、宽窄巷子等商圈甚至形成了固定的"网红猫投喂点"。

TNR绝育计划的成都实践与困境

成都市自2021年启动"流浪猫TNR计划"(捕捉-绝育-放归),已在23个社区建立示范点。锦江区采用智能诱捕笼配合电子耳标追踪,使辖区流浪猫绝育率达到58%。但项目推进面临三大瓶颈:夜间捕捉效率低下导致单只绝育成本高达600元;部分居民阻挠放归程序;郊区农村地区存在绝育后猫群真空被新流浪猫填补的现象。动物保护组织"成都猫盟"的监测数据显示,完全实施TNR的社区,流浪猫数量年增长率可从40%降至12%,但彻底控制种群仍需持续投入5年以上。

绝育之外的城市综合治理探索

在玉林街道的试点中,形成了"绝育+芯片管理+文明劝导"的三维模式。为已绝育猫咪植入包含绝育信息的芯片,开发扫码查询小程序减少重复捕捉;在56个小区设置智能投喂箱,通过人脸识别制止过度投喂;联合美团外卖开展"养宠资格审查",2023年拦截了1300余例疑似冲动购宠订单。这种多部门协同的治理方式,使试点区域流浪猫引发的投诉量同比下降67%。但专家指出,要根本性解决问题,还需完善《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将猫纳入管理,并建立宠物繁殖销售的全链条追溯机制。

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背景下,成都正尝试用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方式破解流浪猫治理难题。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AI猫脸识别系统已能准确区分绝育与未绝育个体,而大熊猫基地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则为制定更科学的干预方案提供了参考。这场关于城市如何与流浪动物共处的实践,或许将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