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到形式主义:家长为何联名要求取消校门站岗

9244png

清晨7点的校门口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戴着红袖章的家长笔直站立,警惕地扫视着来往人群。这本是为保障学生安全的"护学岗",却在多地引发争议。近日,某地家长联名要求取消校门站岗制度的新闻冲上热搜,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安全责任转嫁的焦虑,更是形式主义向教育领域渗透的隐忧。

安全责任转嫁引发家长集体焦虑

护学岗最初作为校园安全的补充措施,逐渐演变为部分学校的"标配"。某地教育局数据显示,近三年家长参与护学岗的学校比例从42%飙升至89%。不少双职工家长反映,频繁的排班导致上班迟到、请假扣薪,甚至出现"不站岗就扣孩子德育分"的变相强制。当本应专业化的安保工作被转嫁给家长,安全责任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标准化流程催生形式主义表演

在某小学的《护学岗操作手册》中,详细规定家长需"统一反光背心、站立45度角、保持微笑"等12项标准。有家长拍摄的视频显示,清晨空荡的校门前,六名家长如人形立牌般分列两侧,而3米外的保安正在低头玩手机。这种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的安排,被教育学者批评为"安全表演秀"。

家校关系异化为责任推诿战场

某家长群聊天记录显示,当有家长质疑站岗必要性时,立即被班主任以"不配合学校工作"警告。部分学校将家长参与度与班级评优挂钩,导致家长群体内部出现道德绑架。本应协作育人的家校关系,异化成责任转嫁的拉锯战,有家长坦言:"我们不是在保护孩子,而是在帮学校免责。"

数据造假暴露制度执行变形

某区教育局检查时发现,有学校家长签到表出现连续20天同一人签名的荒诞情况。更普遍的乱象是"拍照打卡"——家长只需露脸拍照即可离开,实际执勤时间不足5分钟。这种应付检查的虚假执勤,使安全防线形同虚设,反而埋下更大隐患。

专业安保与家长角色的边界重构

对比日本"学童拥护员"制度,专业人员时薪约120元人民币且需持证上岗。而我国多地仍依赖家长无偿劳动,某市测算显示,若将家长执勤时间折算成专业安保费用,财政支出仅需增加0.3%。专家建议,明确"家长自愿辅助,专业机构主责"的边界,才是治本之策。

这场关于校门站岗的争议,本质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当形式主义侵蚀校园,不仅消耗家长热情,更可能让真正的安全防线失守。取消站岗不是否定家校共育,而是呼唤更科学的分工协作——毕竟,教育的温度不该由家长在寒风中的站位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