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查处网络谣言:最新通报起典型案例
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如同数字病毒般疯狂传播。从食品安全到社会事件,从明星八卦到民生政策,每一条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都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损害企业声誉甚至破坏政府公信力。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清理网络谣言信息超过1.2亿条,关闭违规账号12万个。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乱象,公安机关持续重拳出击,最新通报的10起典型案例犹如一记警钟,揭示着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编造"某地发生恶性案件"引发全城恐慌
山西网民张某为博取关注,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某商场发生持刀伤人致5死"的虚假视频,配以血腥画面和警笛音效。该视频12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万,导致当地警方接到上千个求证电话,商场当日客流骤降70%。经查证,视频系张某利用影视素材拼接而成。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责令其在全网公开辟谣。此类案件暴露出部分网民为流量不择手段的社会心理,也反映出突发事件中权威信息发布及时性的重要性。
假冒官方账号散布"养老金新规"被刑拘
江苏某网络公司员工李某伪造人社部官网页面,发布"2024年起养老金发放标准调整"的虚假政策,通过仿冒的政务公众号推送至28个中老年社群。该谣言导致多地社保窗口出现排队咨询潮,部分老人甚至提前取出定期存款。网安部门溯源发现,李某背后存在有组织的网络水军团伙,通过制造政策焦虑非法推销理财产品。目前该案已刑事立案,查获作案手机62部、虚假账号300余个。这类案件警示公众要认准带"官方认证"标识的政务账号。
AI换脸技术伪造企业家"犯罪视频"牟利
广东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诽谤案。犯罪团伙使用AI换脸工具,将某知名企业家的面部移植到涉黄视频中,制作成"知名企业家嫖娼被抓"的虚假新闻,通过境外服务器在20余个平台同步发布,并向当事人勒索200万元"删帖费"。技术鉴定显示,视频中的人物微表情、光线阴影存在83处算法破绽。该案揭示AI技术滥用已从娱乐领域向敲诈勒索演变,网信办随即出台《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管理规定》加强监管。
跨境电商借疫情谣言哄抬物价被重罚
上海某跨境贸易公司编造"日本核污染水致海鲜断供"的谣言,在其运营的15个母婴社群散布恐慌,同时将进口奶粉价格突击上调300%。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网安部门查处时发现,该企业囤积的2300箱奶粉均来自非核污染地区。除行政处罚外,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主要负责人采取强制措施。这类案件反映出重大公共事件中,部分商家将谣言作为营销工具的恶劣行径,也提醒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商品信息。
从上述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当前网络谣言已呈现技术专业化、动机多元化、传播矩阵化的新特征。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网民:遇到存疑信息可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核实,转发前要确认信息来源权威性。对于故意造谣传谣行为,刑法第291条明确规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判七年。只有全社会形成"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共识,才能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