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淮水竹亭》OST爆红:音乐制作人谈创作灵感

3294png

在短视频音乐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观众对优质OST的渴求愈发强烈。数据显示,2023年影视OST播放量同比增长47%,但能破圈传播的旋律不足5%。正是这种市场饥渴下,爱奇艺《淮水竹亭》OST意外成为现象级作品,上线两周全网播放量突破8亿,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达23.7亿次,甚至带动原剧播放量逆势上涨300%。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创作密码?音乐制作人林海首次揭秘爆款背后的灵感风暴。

竹笛与电子音的时空对话

制作人透露,主题曲前奏的竹笛采样自江苏民间老艺人演奏,通过AI声纹分析还原了1950年代的音色质感。这种传统乐器与Future Bass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新国风电子"听感。副歌部分特别设计了两条旋律线:竹笛负责横向的叙事感,合成器Pad音色构建纵向的空间感,这种"十字交叉"式的编曲结构,让听众既能捕捉到淮水人家的烟火气,又能感受到主角命运的宏大感。网易云音乐数据显示,78%的用户收藏理由是"前奏一秒入戏"。

方言韵脚暗藏剧情密码

歌词中"淮水弯弯绕竹亭"的"绕"字,实际采用了江淮官话的特殊咬字方式。制作团队收集了剧中故事发生地(今淮安一带)的方言吟诵调,将四声调值转化为旋律走向。细心的听众会发现,主角每次命运转折时,背景音乐都会出现方言特有的滑音处理。这种"声调剧透"的设计,让音乐成为隐藏的叙事者。据酷狗音乐统计,该OST的完播率达61%,远超行业平均35%的水平。

算法时代的反算法创作

在短视频15秒高潮泛滥的当下,制作人故意将记忆点放在第23秒出现。这个违反"黄金7秒"法则的大胆尝试,反而因突破用户预期形成强烈记忆。更反常的是,副歌部分放弃高音轰炸,采用中音区绵长旋律线,这种"留白"处理恰与剧中隐忍的情感形成互文。B站二创数据显示,使用该BGM的视频平均观看时长达到2分18秒,比平台均值高出40%。这证明优质内容正在重塑用户的收听习惯。

当行业还在争论AI能否替代音乐人时,《淮水竹亭》OST用事实证明:技术永远只是工具,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突破范式的情感共振。就像制作人在采访中说的那句:"我们不是在写一首歌,而是在重建淮水河畔的晨雾与夕阳。"或许,这就是爆款背后最朴素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