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独自乘机被地勤刁难 首都机场道歉并承诺改进服务

3262png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旅客航空出行需求持续增长。然而,近期首都机场发生的"老人独自乘机被地勤刁难"事件,再次将老年旅客出行难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据民航局数据显示,2022年60岁以上旅客占比已达12.5%,但机场适老化服务却未能同步跟进,服务短板频频暴露。这起事件不仅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折射出当前航空服务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的严重不足。

地勤服务专业性遭质疑

事件中,年近七旬的张女士在办理登机手续时,因不熟悉电子设备操作向地勤人员求助,却遭遇态度恶劣的对待。现场视频显示,地勤人员不仅未耐心指导,反而多次催促并表现出明显不耐烦。专业人士指出,这反映出部分地勤人员缺乏基础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在智慧机场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升级与人文关怀,成为摆在机场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适老化服务标准亟待完善

目前国内机场虽普遍设有"爱心通道"等便利措施,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明显落差。调查发现,超六成老年旅客表示曾遭遇"有设施无服务"的困境。首都机场在道歉声明中承认,现有服务流程对特殊旅客考虑不周。业内专家建议,应建立统一的适老化服务标准,包括专用值机柜台、专人引导服务、应急响应机制等,并将服务落实情况纳入机场考核体系。

智慧出行不应成为"数字鸿沟"

随着值机自助化率提升至78%,不少老年旅客面临"数字鸿沟"。事件当事人张女士表示:"到处都是电子屏,想找个人帮忙都难。"这提醒我们,技术革新必须兼顾特殊群体需求。一些机场已开始试点"银发服务岗",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老年旅客提供从进门到登机的全流程陪伴服务。这种"科技+温度"的服务模式值得推广。

首都机场此次事件绝非个案,它暴露出整个航空服务业在适老化转型中的系统性短板。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让每位旅客都能有尊严地出行,需要行业从服务理念到实操细节进行全面升级。这不仅是商业服务问题,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