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夕抑郁症复发加大药量 医生提醒:擅自调整剂量危害大

9309png

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擅自调整药物剂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统计,超过3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遵医嘱用药行为,其中擅自加药的情况尤为突出。近日,网络红人葛夕自曝抑郁症复发后私自加大药量引发热议,这一事件再次将"自我药疗"的隐患推上风口浪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患者急于求成,却忽视了科学用药的重要性。

抑郁症患者为何容易陷入"加药误区"

许多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加重时,第一反应就是自行增加药量。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疾病认知的误区。部分患者误以为药物剂量与疗效成正比,实际上抗抑郁药物需要维持稳定血药浓度才能发挥作用。临床数据显示,突然增加剂量不仅可能加重头晕、恶心等副作用,还可能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等危险情况。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自我药疗"行为会打乱医生的整体治疗方案。

擅自调整剂量的三大潜在风险

精神科专家指出,患者私自改变用药方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首先是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尤其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剂量变化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化学反应。其次是戒断反应隐患,某些抗抑郁药物突然加量后骤停,会导致头痛、失眠等戒断症状。最危险的是可能掩盖病情变化,使医生无法准确判断药物实际疗效,延误治疗时机。葛夕案例中就出现了因擅自加药导致病情复杂化的状况。

专业医生如何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正规的抑郁症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精神科医生通常会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体重、药物代谢能力等多重因素。以常用的SSRI类药物为例,医生会根据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起始小剂量、缓慢递增"的策略。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等手段精确调整。这种科学用药方式与患者自行加药有着本质区别。

建立医患信任是规范治疗的关键

解决擅自调药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善医患沟通。临床实践表明,当患者充分理解治疗方案时,依从性会显著提高。医生应当用通俗语言解释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告知调整剂量的标准。同时建议患者记录用药反应,定期复诊时提供详细反馈。对于像葛夕这样的公众人物,更应发挥示范作用,倡导科学就医观念,避免粉丝群体盲目效仿不规范的用药行为。

抑郁症的治疗是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可能适得其反。在对抗抑郁症的道路上,医患携手、科学用药才是走向康复的正途。当出现症状波动时,及时就医咨询远比自行加药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