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吐槽所有东西都在涨价 专家解读物价上涨原因

7276png

最近打开美国社交媒体,满屏都是"物价焦虑"——从超市的鸡蛋牛奶到加油站的油价,从房租水电到外卖小费,美国人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通胀暴击"。一位加州主妇在TikTok上晒出购物小票:"三年前100美元能装满购物车,现在连半个车底都铺不满!"美联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CPI同比上涨3.4%,核心物价指数连续38个月超出2%的政策目标。当"Everything is so damn expensive"成为全民口头禅,这场持续三年的物价狂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推手?

供应链"血栓"的后遗症仍在发作

疫情初期全球供应链的"心脏骤停"看似已成过去时,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物价体系里持续发酵。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虽回归正常,但仓储成本同比暴涨45%,"最后一英里"物流费用较2019年翻倍。更棘手的是制造业的"慢性病":芯片短缺导致新车均价突破4.8万美元,二手车价格三年累计上涨58%。农业领域同样受困,化肥价格波动让中西部农场主不得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一打鸡蛋的价格从1.2美元飙升至4.8美元的过程里,物流环节贡献了37%的涨幅。

劳动力市场正在改写成本公式

"现在招个收银员时薪没20美元根本没人理睬",这句零售业老板的吐槽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剧变。美国失业率维持在3.7%的历史低位,但劳动参与率比疫情前低1.2个百分点,餐饮业时薪较2019年上涨28%引发"菜单通胀"。医疗和教育行业更夸张,护士平均年薪突破8.2万美元带动医疗服务价格年增6.1%,大学教职工薪资调整直接推高学费4.5%。这种"工资-物价螺旋"正在形成:纽约快餐店打工者要求25美元时薪的抗议牌上写着"房租涨了43%,我们也要活"。

地缘政治给通胀引擎持续加注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其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波远超预期。美国虽非直接受影响方,但作为小麦出口国面临国际粮价46%的涨幅传导,面包价格因此创下1981年以来最大年度增幅。能源领域更明显,尽管拜登政府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中东局势动荡仍让全美平均油价卡在3.8美元/加仑的高位。更隐蔽的是贸易壁垒效应,对华关税涉及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3%,从自行车到家电都在为此买单。

企业利润膨胀背后的定价策略

标普500成分股企业的净利润率在2023年达到12.1%,比十年均值高出3.4个百分点,这组数据揭开了"贪婪通胀"的遮羞布。宝洁公司去年将洗衣粉等日用品提价10%后,利润率反而提升2.3%;联合航空在燃油成本下降情况下仍保持高票价,每座位英里收入增长14%。这种"借通胀东风"的定价行为被IMF称为"利润驱动型通胀",在餐饮、零售、航空等行业尤为明显。当企业发现消费者对5美元咖啡逐渐习以为常,价格回调就变得遥遥无期。

从超市货架到加油站标牌,从租房合同到医疗账单,美国民众正在用每个月的家庭预算为这场复合型通胀投票。经济学家们争论着"暂时论"与"持久战"的同时,普通人的钱包已经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当最低时薪15美元的运动刚刚取得胜利,就发现这个数字已经追不上物价的脚步。或许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坦言:"我们可能低估了价格粘性的顽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