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禁止任何应援物,官方回应:为了公平公正

2449png

近年来,粉丝应援文化在国内综艺节目中愈演愈烈,从灯牌横幅到定制礼物,应援方式不断升级。然而,这种狂热的追星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场馆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出现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就在上周,《奔跑吧》节目组突然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应援物入场,这一决定瞬间引爆网络热议。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为了维护节目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但背后折射出的行业乱象更值得深思。

应援乱象何时休?节目组亮出红牌

《奔跑吧》作为国民级综艺,其应援规模堪称行业标杆。有粉丝透露,此前录制现场经常出现"灯牌大战",各家后援会为给偶像争排面,动辄花费数十万元定制发光道具。更夸张的是,曾有粉丝为抢占最佳应援位置提前三天在场馆外扎营。节目组此次禁令直指这些过度应援行为,特别强调禁止携带灯牌、手幅、荧光棒等所有应援物品。制作人透露,某些嘉宾因应援规模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已实际影响到节目录制效果。

公平竞赛遭遇"场外干扰"的隐忧

在官方声明中,"维护竞赛公平性"被反复强调。业内人士分析,当某位嘉宾的应援阵仗明显压倒其他成员时,确实可能影响游戏环节的评判尺度。曾有摄像师爆料,在人气嘉宾做任务时,现场震耳欲聋的尖叫常迫使导演组重拍。更严重的是,部分"代拍"为获取应援素材,会违规闯入拍摄区域。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通过非竞赛手段干预节目效果,与综艺追求真实互动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禁止"到"引导"的治理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奔跑吧》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在禁止实物应援的同时,节目组同步推出了"云打call"等线上互动渠道。这种转变体现了内容生产者对粉丝经济的重新思考——将无序的线下比拼转化为可控的数字化应援。某娱乐营销专家指出:"与其堵不如疏,节目组正在尝试建立新型的星粉互动范式。"这种模式既能保留粉丝的表达欲望,又可避免现场失控风险。

行业整顿风暴下的连锁反应

禁令发布后,多家卫视综艺开始重新审视应援管理政策。有知情人透露,某音乐类节目已着手修订观众守则,拟取消粉丝分区应援;而某选秀节目则考虑引入"无灯牌录制"试点。这场由《奔跑吧》引发的行业地震,或许标志着综艺制作方开始从被动妥协转向主动引导。不过也有观众担忧,彻底取消应援是否会削弱节目氛围,如何在秩序与热情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