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超年树龄银杏树倒塌,古树保护再引热议

1879png

近年来,古树名木保护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从黄山迎客松"打针输液",到各地古树因极端天气倒塌,这些"活文物"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公众神经。就在11月8日,江西上饶一棵树龄超1500年的"银杏王"在风雨中轰然倒塌,直径2米的树干断裂瞬间被村民拍下,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唏嘘。这棵历经隋唐风雨的古树,最终没能逃过2023年深秋的这场大风,也让古树保护这个老话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千年银杏倒塌背后的保护困局

倒塌的银杏树位于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景区,经专家现场勘查确认树龄达1580年。当地村民介绍,这棵古树近年已出现树干中空、枝叶稀疏等衰老迹象,但未采取有效加固措施。类似案例在全国并不鲜见——北京密云一株1300年古槐去年因树洞扩大倒塌;四川绵阳"三国古柏"因白蚁侵蚀死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超千年古树仅10745株,这些"绿色化石"正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

古树保护的技术与伦理之争

围绕古树保护,业界一直存在争议。支持干预派主张采用钢结构支撑、树体注浆等现代技术,如黄山迎客松的"全身体检"和特制支撑架;自然派则认为应减少人为干扰,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过度干预可能改变古树生长力学结构"。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透露,倒塌的银杏树曾考虑安装支撑架,但因担心破坏景观未实施。这种两难选择折射出保护理念的分歧:我们究竟是在延长古树生命,还是在制造"植物标本"?

数字化手段能否守护活态遗产

随着技术进步,古树保护正在走向智能化。杭州为1324棵古树建立"电子病历",北京应用北斗系统监测古树位移,云南通过微创技术治疗树洞。但铅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坦言:"小县城难有资金引进高端设备。"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新规要求2025年前完成所有古树名木挂牌保护,但基层普遍反映专业人才短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建议,应建立"古树保护专项基金",同时开发低成本监测设备,让千年古树真正"老有所养"。

银杏树倒塌的轰响,恰似一记警钟。当网友们在社交媒体点亮虚拟蜡烛时,更需要思考如何为现存古树筑起实实在在的"保护伞"。从立法完善到技术革新,从资金保障到公众参与,这道关乎文明延续的生态考题,等待全社会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