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二审维持原判 受害者家属发声
近年来,性侵案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熟人作案、订婚关系等特殊情境下的性暴力事件,更暴露出法律与道德认知的深层矛盾。据最高检数据,2022年起诉强奸犯罪人数同比上升12.4%,而此类案件中"熟人作案"占比高达65%。当亲密关系的外衣包裹着暴力本质,受害者往往面临举证难、污名化的双重困境。近日引发舆论震荡的"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维持原判,再次将婚恋关系中的性同意边界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法律认定:违背意志的性行为不因关系改变性质
本案二审判决书明确指出,被告人在女方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使用暴力手段发生关系,虽存在订婚关系,但该事实不能改变强奸罪的构成要件。司法实践中,2013年《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就已明确"熟人关系"不得作为从轻处罚情节。此次判决延续了"No means No"的司法原则,强调婚姻或恋爱关系不是性暴力的免责金牌。值得注意的是,庭审中曝光的微信记录显示,受害人在案发后立即向朋友求助并保留伤痕证据,这种完善的证据链成为定罪关键。
社会认知:婚约背后的性同意误区亟待破除
案件曝光后,网络出现"订婚后就是夫妻""半推半就不算强奸"等争议言论,折射出传统婚恋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激烈碰撞。中国政法大学2022年调研显示,34.7%受访者认为"订婚或恋爱中的强制性行为不构成犯罪"。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大量亲密关系暴力隐案,全国妇联统计称每起报案背后可能隐藏着6起未报案案例。本案受害者家属接受采访时痛陈:"女儿因为订婚不敢反抗的懦弱,反而成了施暴者得逞的机会",道出社会规训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制度反思:性侵案办理需要更多破冰之举
本案审理过程中,法院引入"一站式"取证机制避免受害者反复陈述创伤,这种人性化举措获得法律界肯定。但对比浙江、广东等地建立的性侵案件特殊办理规程,全国范围内仍缺乏统一的操作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专家指出,当前急需建立三项机制:性教育中明确同意规则、报案阶段专业心理介入、审理时适用遮蔽式询问。本案二审维持原判释放的司法信号,或将推动《反家庭暴力法》与刑法强奸罪条款的衔接完善。
当订婚戒指成为施暴者的心理掩护,此案判决犹如一记警钟:任何关系中的性自主权都不容侵犯。正如主审法官在释法时强调,法治社会必须打破"以爱之名行恶之实"的畸形逻辑,让每个个体在亲密关系中都能保有说"不"的底气与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