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排放到空气税,美国为何总想薅全世界的羊毛?

5873png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新战场。美国近期频繁推出碳关税、空气税等政策,表面打着环保旗号,实则暗藏经济算计。从《通胀削减法案》的绿色补贴到欧盟碳边境税的反制,这场以气候为名的"全球薅羊毛"行动正在引发国际社会激烈争议——为何发达国家总能把环保议题变成敛财工具?

碳关税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幽灵

美国今年6月启动的"碳俱乐部"计划要求进口商品按碳排放量缴税,这项看似公平的政策实则充满漏洞。欧盟数据显示,美国本土钢铁业碳排放强度比中国高出21%,却通过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壁垒。更讽刺的是,埃克森美孚等美国能源巨头2022年碳排放量增长13%,却享受着《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每吨85美元碳捕捉补贴。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暴露出碳关税实则是披着绿衣的贸易武器。

空气税如何成为美元收割新工具

拜登政府力推的"全球空气税"构想要求各国为跨境航空排放付费,但资金却要流向美国主导的"绿色气候基金"。数据显示,美国人均航空碳排放是印度的30倍,但提案中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税负比例反而更高。这种设计巧妙延续了美元霸权逻辑——通过掌控碳交易计价货币和结算体系,美联储又能多印3万亿美元"气候美元"。就像当年石油美元体系一样,现在他们试图建立"碳美元"的新霸权。

新能源补贴背后的产业阴谋

《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电动车必须使用北美电池组件才能获得补贴,直接导致韩国LG新能源股价单日暴跌9%。这种打着环保旗号的产业政策,实则是用3690亿美元补贴构筑"绿色铁幕"。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一面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一面自己却将光伏组件进口关税提高到254%。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这根本不是气候政策,而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

气候数据霸权下的规则操控

美国主导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系统性偏见——将中国制造业的"范围三排放"全部计入生产国,却无视美国消费端的责任。这种算法使得中国背负28%的全球排放量,而实际人均碳排放仅为美国一半。更关键的是,美国通过控制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正在将这种有缺陷的标准变成全球规则。就像SWIFT金融系统一样,他们试图打造掌控全球碳交易的"气候SWIFT"。

当G7国家用碳排放数据作为谈判筹码时,发展中国家正在觉醒。印度环境部长尖锐指出:"不能让我们为你们祖先烧煤积累的财富买单"。这场气候博弈背后,实则是发达国家维护既得利益与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权的世纪较量。从殖民时代的资源掠夺到今天的碳霸权,改变的只是剥削的形式,不变的是强者恒强的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