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吧导演回应缺人风波:节目真实体验太辛苦?导演这样说

3735png

近年来,慢综艺成为电视荧屏的一股清流,从《向往的生活》到《中餐厅》,观众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治愈。然而,当浙江卫视《种地吧》将"真实体验"做到极致时,却意外引发"节目组招不到人"的舆论风波。网友热议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体力劳动的复杂态度——我们向往田园牧歌,却未必能承受面朝黄土的艰辛。这场关于"真实"与"作秀"的讨论,让总导演杨长岭不得不亲自回应:"节目组从未缺人,但种地确实比想象中辛苦百倍。"

明星种地VS素人种地:真实体验的尺度之争

与其他田园综艺不同,《种地吧》要求嘉宾真正参与192天完整农耕周期。从曝光的节目花絮可见,少年们需要凌晨四点起床喂羊,在零下气温中挖沟渠,双手布满老茧的画面引发热议。有观众质疑:"让毫无经验的年轻人高强度务农是否安全?"导演组透露,开拍前全体成员接受专业农技培训,现场配备医疗团队,但拒绝使用替身完成重体力活。这种近乎苛刻的真实性,恰恰成为节目组筛选嘉宾的重要门槛——不是所有艺人都愿意为综艺效果付出这样的代价。

流量时代的反套路实验:慢综艺能有多"慢"?

在短视频霸占注意力的时代,《种地吧》反其道而行之:一集节目可能只记录播种一个动作,收割小麦就连续拍摄三天。这种"去娱乐化"的制作理念,最初让广告商望而却步。但随着节目播出,观众发现少年们因长期暴晒脱皮、为死去的羔羊痛哭等真实反应,反而产生了强烈共情。总导演坦言:"我们刻意放弃剧本冲突,但土地不会骗人——你偷懒,庄稼就会减产。"这种"用时间换真实"的创作逻辑,正在重新定义慢综艺的价值标准。

Z世代的劳动教育:田园滤镜下的残酷物语

节目组曾公开招募"青春助农官",要求95后报名者能承受户外作业。令人意外的是,最终通过选拔的多数是有农村背景的年轻人。导演组发现,城市长大的孩子普遍低估了农耕强度,有人坚持三天就因腰伤退出。这引发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当短视频把田园生活美化时,真实农业劳动却在年轻人中面临传承危机。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指出:"节目意外成为劳动教育课,它展示的不是诗意的采菊东篱下,而是现代农业需要的知识、体力和毅力三重考验。"

这场关于"种地是否太辛苦"的讨论,本质上是对娱乐节目价值取向的拷问。当导演坚持"真实比流量重要"时,他们或许正在触碰综艺节目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制造幻梦,而是让观众看见汗水如何浇灌出土地的回答。正如节目中少年们看着亲手育出的麦苗所说:"长得慢没关系,根扎得深才重要。"这或许就是这档"不合时宜"的节目,留给行业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