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ltra车祸家属发声:质疑车企隐瞒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特斯拉的"刹车失灵"争议,到蔚来的自动驾驶事故,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在叩击着消费者脆弱的信任神经。在这个背景下,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SU7 Ultra近日卷入一场致命车祸纠纷,遇难者家属公开质疑车企存在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事故现场还原与家属核心质疑
据家属描述,事故发生在夜间高速公路路段,车辆在开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情况下突然失控撞向护栏。现场勘查显示,事发时路面干燥、能见度良好,排除了天气和路况等外部因素。家属提供的行车数据显示,碰撞前5秒系统曾发出过警告,但制动响应存在明显延迟。更令人震惊的是,家属在维权过程中发现,同款车型在近三个月内已发生多起类似事故,但车企从未主动公开这些安全隐患信息。
智能驾驶系统的责任边界之争
这起事故引发了关于L2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法律争议。车企坚称系统仅为"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而家属则认为,车企在营销中过度强调"自动"功能,误导消费者放松警惕。专业技术分析显示,涉事车辆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80km/h以上时速时存在识别率下降的问题,这个关键性能参数却未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感知盲区,但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往往在宣传时模糊技术局限。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透明度危机
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数据公开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相比传统燃油车完备的召回制度,智能电动汽车的软件缺陷更新缺乏强制披露要求。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车企通过OTA远程升级悄悄修复安全隐患,却不在更新说明中提及安全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车企建立的"车主数据墙"使得第三方难以获取完整的车辆运行数据,这在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造成消费者举证困难。目前已有消费者权益组织呼吁建立智能汽车安全数据库,强制车企公开关键安全参数和事故统计。
这起事故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不幸,更折射出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系统性风险。当科技创新的步伐超越安全监管的边界,谁来为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兜底?随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的建设推进,如何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同时确保必要的安全信息公开,将成为决定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