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被面包店逼疯一个'看中国烘焙市场疯狂发展

9508png

走进任何一家商场,面包店的香气总是最先攻陷你的嗅觉。从老牌连锁到网红新贵,烘焙店正以惊人的速度占领着城市角落。最近"又被面包店逼疯一个"的调侃冲上热搜,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甜蜜烦恼:面对动辄二三十元的"天价"面包,钱包和味蕾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拉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烘焙市场年增速超20%的疯狂扩张,以及消费升级浪潮下全新的饮食消费图景。

烘焙店扎堆开业背后的资本游戏

过去一年,全国新增烘焙门店超过2万家,相当于每小时就有2家面包店开张。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墨茉点心局单店估值过亿,虎头局渣打饼行融资数亿,鲍师傅估值被推高到100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市场对"烘焙+"模式的狂热追捧。新锐品牌们用国潮包装、现烤现卖和饥饿营销,将传统糕点变成了排队三小时的"社交货币"。与此同时,老牌外资如巴黎贝甜、面包新语也在加速下沉,三四线城市的烘焙战争才刚刚打响。

从5元到50元的面包经济学

超市货架上5元的袋装面包无人问津,而商场里28元的盐面包却要限购。这种价格魔幻现实主义的背后,是新消费时代的面包价值重构。原料升级是基础操作——日本面粉、法国黄油、天然酵母成为标配;场景溢价是关键——开放式厨房让制作过程变成表演,ins风装修让打卡拍照成为必需流程;而情感附加值才是终极武器——"治愈系""轻奢风"的标签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情绪价值买单。当面包从充饥粮食变成生活方式,定价逻辑就彻底改变了。

Z世代为何甘愿为面包排队两小时

在长沙网红烘焙店,凌晨三点的排队队伍里多是年轻人。这种看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实则是Z世代社交需求的集中爆发。限量发售的联名款成为朋友圈硬通货,拆盲盒式的购物体验带来持续惊喜,分享"战利品"的过程完成社交货币的流通。更值得注意的是,烘焙食品正在取代奶茶成为新的社交媒介——精致的摆盘适合拍照,多样的口味便于分享,适中的价格降低社交门槛。当吃面包变成一场微型社交仪式,时间成本就转化为了情感收益。

烘焙行业的野蛮生长也带来隐忧: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品牌开始收缩;原料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网红效应退潮后的留存难题。但不可否认,这场始于味蕾、兴于社交、成于资本的烘焙狂欢,正在重塑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下次当你举着30元的面包自拍时,或许该想想:你咬下的不只是面团,更是一块消费升级的切片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