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淳演许仙幕后花絮:为角色暴瘦斤的敬业之路
在当下影视行业"快餐式"生产模式下,流量明星频繁使用替身、抠图的现象屡见不鲜,观众对演员敬业精神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某知名导演曾公开吐槽:"现在有些演员连背台词都成了值得表扬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90后演员柯淳为出演新版《白蛇传》中许仙一角暴瘦15斤的新闻,如同一股清流冲上热搜,引发全网对"演员职业素养"的热议。
从书卷气书生到形销骨立:体重管理的极致追求
为贴合许仙清瘦儒雅的形象,柯淳在进组前三个月启动"魔鬼式"塑形计划。营养师透露其每日摄入严格控制在800大卡以内,配合每天4小时的有氧+无氧训练。最令人动容的是,在拍摄"许仙被囚雷峰塔"的重场戏时,他主动要求再减3斤以达到"形销骨立"的视觉效果。监视器里突出的锁骨与凹陷的脸颊,让导演忍不住喊停:"再瘦就要伤身体了!"
沉浸式体验派:中医馆当学徒的100天
不同于某些剧组配备的速成培训班,柯淳悄悄潜入杭州某百年中医馆当起见习药童。从碾药时手腕的发力角度,到把脉时三指的位置间距,甚至药材柜前踮脚取药的身体记忆,这些细节最终都转化为许仙抓药时的肌肉记忆。拍摄"端午现形"经典桥段时,他下意识做出的专业把脉手势,让原本准备用特写镜头掩盖动作缺陷的摄影指导当场叫绝。
文言台词背后的"笨功夫"
面对大量半文半白的台词,柯淳独创"三维记忆法":将台词按平仄谱曲成吟唱调,用毛笔誊写建立肌肉记忆,最后对着西湖晨雾大声朗诵培养语感。某次NG32条的哭戏后,现场收音师发现他即兴增加的《黄帝内经》引文竟完全符合宋代语言习惯。这种对角色知识体系的深度构建,使得许仙这个被演绎过数十次的经典角色焕发出新的学术气质。
当业内还在争论"演员该不该为角色改变外形"时,柯淳用脊椎骨清晰可见的背影给出了答案。在某个凌晨三点的片场,他裹着羽绒服研读医典的身影,恰与横店影视城墙上"戏比天大"的斑驳标语形成奇妙互文。这或许正是经典IP历久弥新的关键——不是靠特效妆造堆砌,而是演员将生命经验注入角色的那份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