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过户难!好友拒绝配合怎么办?法律途径解析

2644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和限购政策的持续收紧,"借名买房"已成为不少购房者曲线置业的无奈选择。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操作背后却暗藏巨大风险——当名义购房人拒绝配合过户时,实际出资人往往陷入"钱房两空"的困境。据某地法院统计,2022年借名买房纠纷案件同比激增43%,其中近七成涉及亲友反目。当房产证上的名字与真实权益分离,法律的天平究竟会倾向哪一方?

借名买房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

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依据《民法典》第143条审查借名协议的效力。若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协议内容不违反限购政策等强制性规定,法院一般认可其合同效力。但需注意,北京高院2020年明确表示,规避限购政策的借名买房合同应认定无效。关键证据包括书面协议、转账凭证、装修缴费记录等,微信聊天记录中关于借名合意的表述也可能成为重要佐证。

名义产权人拒不配合过户的救济途径

当名义购房人拒绝履行过户义务时,实际出资人可提起物权确认之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判例,若能证明购房资金全部来源于实际出资人,且长期实际占有使用房屋,法院可能直接判决确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海某案例中,法院在确认借名关系后,判令名义产权人限期配合办理过户登记,逾期则由法院强制执行,这为类似案件提供了新思路。

执行阶段可能面临哪些现实障碍

即使获得胜诉判决,实操中仍可能遭遇执行难题。若房屋存在抵押贷款未结清,需先清偿债务才能解除抵押登记;部分地区对"确权判决"能否直接过户存在争议,可能需另案提起给付之诉。更棘手的是,当名义产权人涉诉导致房产被查封时,实际出资人需通过执行异议程序维权,这个过程往往需要6-12个月。

如何预防借名买房的法律风险

专业律师建议,若必须采取借名买房方式,应签署详尽的代持协议并办理公证,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建议约定房屋总价20%-30%的违约金)。同时保留全部出资凭证,要求名义产权人出具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确保实际控制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法院开始探索"预告登记"制度在借名买房中的应用,这或许能成为未来风险防控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