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后好友翻脸不认账?法院这样判!

1236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持续攀升和限购政策的严格执行,"借名买房"成为不少人的无奈选择。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信任,一方出钱买房却登记在另一方名下,这种看似"双赢"的操作背后却暗藏巨大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借名买房引发的纠纷案件超过万起,其中近四成都因"翻脸不认账"而对簿公堂。当昔日好友为房产撕破脸皮,法律究竟会如何认定?今天我们就通过一起典型案例,看看法院如何判决这类棘手的"借名买房"纠纷。

借名买房背后的信任危机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严格的限购政策让不少有购房需求但不具备资格的人选择"曲线救国"。张先生就是其中一员,2018年他看中北京一套学区房,因社保年限不足,便与有购房资格的好友李某达成口头协议:由张先生全额出资,以李某名义购房,等自己具备资格后再过户。然而三年后当张先生要求过户时,李某却坚称房子是自己所购,甚至出示了购房合同和银行流水作为"证据"。这种"翻脸不认账"的情况在借名买房纠纷中屡见不鲜,往往因为缺乏书面协议,导致出资方陷入举证困境。

法院审理的关键证据链

在该案审理过程中,法院重点审查了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购房资金来源,张先生提供了首付款转账记录、每月房贷还款凭证;其次是房屋实际控制情况,物业费、水电费缴纳记录显示一直由张先生实际居住;最重要的是双方微信聊天记录中,李某多次提到"帮你代持房子""等你社保满五年就过户"等关键信息。法院认为,虽然房屋登记在李某名下,但综合全案证据能够形成完整证据链,证明存在借名买房的真实合意。这一判决思路在同类案件中具有典型意义,即不单纯以产权登记为准,而是通过多维度证据还原事实真相。

借名买房的法律风险警示

该案判决虽然维护了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但法官在判后提醒指出:借名买房本质上是对抗限购政策的灰色操作,存在多重法律风险。一方面,如果代持人涉及债务纠纷,房产可能被法院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若代持人擅自抵押或出售房屋,实际出资人维权将异常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会因规避限购政策而认定借名买房协议无效。正如本案主审法官所言:"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即便最终胜诉,漫长的诉讼过程本身就已经是巨大代价。

这起案件给所有考虑借名买房的人敲响警钟:在房产这样的重大资产面前,再牢固的人际关系都可能面临考验。与其事后对簿公堂,不如事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购房资格问题,或者签订规范的代持协议并办理公证。毕竟,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你陷入法律与情感的两难境地,而健全的法律制度也绝不会纵容背信弃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