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后好友变卦不过户?这些法律风险你必须知道

6010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持续攀升和限购政策收紧,借名买房已成为不少人的"曲线购房"选择。亲朋好友间相互借名,看似是双赢之举,实则暗藏巨大风险。据多地法院统计,借名买房纠纷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近四成涉及亲友反目。当"信任"遇上"利益",原本亲密的关系往往不堪一击,最终不得不对簿公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借名买房后遭遇好友变卦不过户的法律风险,这些"坑"你必须提前知晓。

借名买房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很多人认为只要双方私下签个协议就能规避风险,实则不然。根据《民法典》规定,借名买房协议若违反限购政策或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情形,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司法实践中,法院会重点审查协议签订时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若借名人本身不具备购房资格,即便协议条款再完善,也可能面临无法过户的风险。特别提醒,单纯依靠口头约定更难以获得法律保护。

实际出资人如何证明房屋归属

当名义购房人拒绝承认借名买房关系时,实际出资人需要承担繁重的举证责任。关键证据包括:银行转账记录、购房款支付凭证、装修费用单据、物业费缴纳记录等资金往来证明;同时,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能证明借名合意的证据也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购房款通过现金支付或资金流转复杂,很可能因证据不足导致败诉。部分案例中,即使实际居住多年,也无法扭转举证不利的结局。

名义购房人擅自处分房产怎么办

房产证登记在他人名下时,名义购房人完全可能将房屋抵押、出售或赠与他人。根据物权公示原则,善意第三人购房时只需查看房产登记信息,实际出资人很难追回房屋。即便最终能证明借名买房关系,维权过程也异常艰难。曾有案例显示,名义购房人将房屋抵押贷款后消失,实际出资人不仅要偿还巨额债务,还要面临房屋被拍卖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的损失往往难以完全弥补。

贷款违约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当以名义购房人名义申请房贷时,若实际出资人断供,银行只会追究名义购房人的责任。这不仅会导致名义购房人征信受损,还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更严重的是,部分借名买房为规避限购采取"假离婚"等操作,一旦发生纠纷,可能同时涉及婚姻财产分割问题。近年来,多地出现因借名买房导致名义购房人丧失首套房资格,影响其后续真实购房计划的案例,这种隐形损失往往被当事人忽视。

过户时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

即使名义购房人配合过户,也可能面临高额税费。按照现行规定,非直系亲属间的房产过户需要缴纳契税、个人所得税等,部分城市还要求按二手房买卖标准缴纳增值税。曾有案例显示,一套300万的房产,过户税费高达40余万元,远超当事人预期。更棘手的是,若借名买房行为被税务部门认定为偷逃税款,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这种法律风险常常被借名双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