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累计亏损亿,政府将如何出手相救?
近年来,国内旅游行业经历了从"报复性反弹"到"理性回归"的剧烈震荡。作为中国旅游名片之一的桂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据最新财报显示,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累计亏损超10亿元,这个曾经"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如今却陷入客流下滑、营收锐减的窘境。在消费降级、旅游市场分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将如何出手拯救这张"金字招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疫情后遗症与市场变革的双重冲击
桂林旅游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传统景区在新时代下面临转型阵痛的缩影。三年疫情导致国际游客断崖式下跌,而国内游客的旅游偏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年轻一代更青睐小众、深度体验式旅游,对"打卡式"传统景区的兴趣减弱。桂林作为老牌旅游城市,其以漓江、象鼻山等为代表的观光型产品结构,正面临产品老化、体验单一等突出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桂林接待游客量虽有所回升,但人均消费较疫情前下降近30%,这种"量涨价跌"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政府纾困政策的多维发力
面对企业经营困境,桂林市政府已开始多管齐下实施救助。在财政方面,计划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方式直接输血;在营销推广上,将联合头部OTA平台开展全域旅游营销;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正推动"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引导企业开发夜间经济、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据悉,桂林市已设立10亿元文旅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景区升级改造和智慧旅游建设。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的经营颓势,还有待市场检验。
转型升级中的阵痛与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企业必须主动求变。目前桂林旅游正在尝试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转型,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二次消费占比。阳朔片区已率先试点"全域旅游"模式,将民宿、餐饮、演出等业态进行整合营销。这种转型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成本压力,但从长远看,是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的必由之路。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在转型升级中失去桂林山水的原真性,将成为考验各方智慧的关键课题。
在旅游市场格局重塑的当下,桂林的困境与突围具有典型意义。政府的救助政策只是外力,真正的复苏还需要企业创新求变的内生动力。当"山水甲天下"遇上Z世代,这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转型之路,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