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保护孩子权益刻不容缓

4885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未成年人被不当利用牟利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童模被过度消费到"啃娃族"父母炒作孩子博流量,再到未成年人参与低俗直播,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孩子的合法权益,更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的权益,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未成年人形象被过度商业化背后的乱象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父母晒娃的视频获得超高点赞。一些商家和平台看中未成年人"萌态可掬"的特点,将孩子包装成"小网红"进行商业推广。更有甚者,部分家长强迫孩子长时间拍摄视频、参加商业活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这种将未成年人形象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低俗内容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危害

在一些直播平台上,未成年人被要求表演成人化内容,或参与低俗、危险的挑战活动。这些内容往往能获得大量关注和打赏,但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严重误导。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未成年人容易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内容还会对其他未成年人观众产生不良示范效应。

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监管盲区

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网络平台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对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内容缺乏有效识别和拦截。同时,部分家长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主动配合商家违规操作。这些监管盲区使得整治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构建多方协同的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网络平台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对违规内容及时下架;家长要提高法律意识,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社会各界也应加强监督,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只有多方协同,才能真正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