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户谈近日严重旱情影响种植,农民生计何去何从?

9840png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形势严峻。作为"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桂林也未能幸免。但与游客眼中的秀美山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农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植危机。农田龟裂、作物枯萎、灌溉困难...这场持续数月的干旱不仅威胁着今年的收成,更让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开始担忧未来的生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这场旱情暴露出农业生产依然脆弱的现实,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民抗旱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

桂林百年一遇大旱重创特色农业

桂林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孕育了砂糖橘、罗汉果等享誉全国的特色农产品。然而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7月以来桂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以上,部分区域甚至创下近百年最低纪录。永福县的砂糖橘种植户李大叔告诉记者:"往年这时候果树应该挂满小果了,现在因为缺水,很多花都落了,剩下的果子也长不大。"类似的情况在桂林各县区普遍存在,特色经济作物面临严重减产风险。

传统灌溉方式难抗极端天气

在阳朔县葡萄镇,记者看到许多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沟渠灌溉方式。村民王大姐无奈表示:"小河都快见底了,引水渠里根本没水可引。"桂林山区地形复杂,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大部分农田依赖自然降水和简单的人工灌溉。面对持续加重的旱情,这些传统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农业专家指出,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愈发脆弱,亟需升级改造。

抗旱成本飙升挤压利润空间

为保住作物,不少农户开始自购水泵、铺设水管,从远处抽水灌溉。平乐县柿子种植户张先生算了一笔账:"买设备、付电费、雇人工,一亩地光抗旱就要多花2000多元。"然而农产品价格并未相应上涨,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资金紧张的农户无力承担这些额外支出,只能眼睁睁看着作物枯萎。这种两难境地让许多农民开始怀疑继续务农的经济可行性。

劳动力外流加剧农业困境

旱情持续不仅影响当下收成,更可能加速农村人口流失。荔浦县年轻农民小陆表示:"如果年年这样,不如去城里打工。"记者调查发现,面对不稳定的气候和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留守的老人们往往缺乏体力和技术应对严重旱情,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人口结构变化正在从根本上动摇桂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产业转型之路在何方

面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桂林农业必须寻求转型升级。部分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或发展抗旱品种。全州县试点推广的滴灌系统使用水效率提高了40%,为干旱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农业保险、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也在探索中。但这些措施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如何让普通农户特别是小农户受益,仍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桂林看全国,这场旱情折射出我国农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当传统耕作方式难以为继,农民的生计保障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桂林农户的困惑,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