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弄堂变身网红打卡地 居民不堪其扰该找谁维权?

1160png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打卡地"成为城市更新的新标签。从重庆洪崖洞到长沙文和友,老建筑改造带来的流量经济让各地争相效仿。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尖锐的矛盾正在浮现——当百年老弄堂变身网红景点,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凌晨三点的拍照喧哗、堵死消防通道的直播团队、被随意丢弃的奶茶杯...上海田子坊、步高里等老弄堂的居民们正经历着"甜蜜的烦恼":城市更新带来了人气,却带走了安宁。

镜头下的生活困境:当家门变成背景墙

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弄堂,红砖拱门突然成为小红书热门tag。居民王阿姨发现自家晾晒的内衣频繁出现在游客自拍中,"早上开窗就看见三四个手机对着拍"。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网红博主为获取流量,会故意拍摄居民窘态或未经允许进入天井。某短视频平台上,"上海老弄堂迷惑行为"话题播放量高达800万,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隐私侵犯。

安全红线的消失:消防通道沦为打卡点

拥有90年历史的隆昌公寓本以"筒子楼博物馆"著称,但物业最近不得不加装三道铁门。监控显示,曾有旅游团同时涌入200多人,导致逃生通道完全堵塞。更棘手的是网红们为追求"复古感",常在木质楼梯间点燃烟饼拍摄,2022年就因此引发过火警。静安区消防支队数据显示,网红弄堂的火灾隐患投诉同比增加47%。

被定价的乡愁:商业化侵蚀原生文化

田子坊的转型最具代表性。原本30元/月的亭子间,改造后租金暴涨至2万元/月。原住民陆续搬离,取而代之的是连锁奶茶店和义乌小商品铺。同济大学调研发现,该区域本土住户比例从2010年的72%骤降至如今的19%。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感叹:"现在弄堂里听不到沪剧,全是网红店的电子音乐。"

维权迷宫:该向谁要回安静的生活

居民们维权时常常陷入"三不管"困境:文旅部门认为属社区管理,街道办推说商业行为需找市场监管,而市场监管部门又表示扰民问题归公安管。2023年黄浦区法院受理的17起相关诉讼中,有13起因责任主体不明被驳回。法律专家指出,现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对居住功能保护存在空白,而《噪声污染防治法》又难以规制短期打卡行为。

流量与生活的平衡实验

部分弄堂开始探索"社区公约"模式。愚园路某里弄实行"上午10点前禁拍令",由居民自治小组监督执行;虹口区则试点"文化导赏员"制度,将无序参观转化为预约制深度游览。这些尝试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思路——网红经济不应以牺牲居民权益为代价,流量狂欢需要守住人文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