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区成网红打卡新宠 擅自闯入行为该由谁来管?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加速推进,上海多个旧改区域意外走红网络,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从虹口提篮桥到黄浦老城厢,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区在社交媒体上焕发新生。然而,蜂拥而至的打卡人群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破坏历史建筑、干扰居民生活等问题频发。谁该为这些越界行为负责?如何在保护城市文脉与满足公众探索欲之间找到平衡?这一现象正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旧改区变身网红背后的流量密码
上海梧桐区老洋房、石库门弄堂、工业遗址等旧改区域,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质感和时空交错的美学体验,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病毒式传播。数据显示,"上海旧改打卡"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已突破5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50万篇。这种"废墟美学"的走红,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城市历史的浪漫想象,也暴露出文旅开发滞后于网络传播的现实矛盾。当网红经济遇上城市更新,未经商业开发的原始景观反而成为最吸睛的卖点。
擅自闯入行为背后的法律盲区
在某知名博主发布的"废弃医院探险"视频获得百万点赞后,该区域一周内涌入上千名模仿者。事实上,这些旧改区域大多处于征收过渡期,产权关系复杂:有的属于国企待开发地块,有的涉及多个私人业主。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擅自进入封闭管理区域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但现实中很难做到有效监管。更棘手的是,部分拍摄者通过破坏围挡、翻越围墙等方式进入,可能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却鲜有被追究刑责的案例。
管理责任主体为何集体失语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打卡乱象,相关责任方普遍存在推诿现象:街道办表示旧改地块已移交开发商,开发商称尚未完成交接手续,文旅部门则认为这属于治安管理范畴。杨浦区某旧改项目负责人透露:"我们每天要派10个保安巡逻,但2.3公里的围墙根本防不住。"这种管理真空导致网红打卡行为愈发猖獗,甚至出现专业团队组织收费探险活动。缺乏明确执法主体,使得《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规定难以落地。
平衡文化传播与安全管理的新思路
部分城区已开始探索治理新模式。虹口区对提篮桥片区实施"预约制参观",联合专业机构开发导览APP;徐汇区在西岸艺术区设置观景平台,既满足拍摄需求又保障安全。城市研究专家建议,可借鉴伦敦金丝雀码头等国际案例,通过临时艺术装置、限定开放日等方式疏导参观需求。更重要的是建立"政府监管+企业履责+社区共治"的三维体系,将网红流量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动力。
当无人机航拍下的红屋顶与斑驳砖墙持续刷屏,这座城市需要思考:如何让怀旧情怀不变成安全隐患,让文化探索不逾越法律边界。毕竟,真正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打卡照片里,更应该在有序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