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秘:购物卡如何沦为洗钱工具?专家支招防范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购物卡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消费卡券却在地下市场异常活跃,甚至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新工具。据警方通报,2023年全国已破获多起利用购物卡洗钱的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元。央视最新调查发现,一张小小的购物卡背后,竟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让普通消费者防不胜防。
购物卡为何成为洗钱"新宠"?
与传统洗钱方式相比,购物卡具有金额固定、流通性强、交易隐蔽等特点。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大量购买高面值购物卡,再以折扣价转卖给二手卡券平台或地下钱庄,最终实现"黑钱"洗白。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电商平台对购物卡交易审核不严,为洗钱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专家指出,这种新型洗钱手段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难以追踪资金流向。
洗钱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揭秘
完整的购物卡洗钱链条通常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购卡"环节,犯罪分子通过分散账户大量购买各类购物卡;其次是"倒手"环节,通过社交平台、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低价转卖;最后是"变现"环节,由专业团队负责将购物卡兑换成现金或其他资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法商家会主动配合完成整个流程,他们以"企业采购""员工福利"等名义开具正规发票,使非法资金披上合法外衣。
普通消费者如何识别风险交易?
在日常消费中,消费者需要警惕以下几种异常情况:一是远低于市场价的购物卡转让信息,这很可能是洗钱过程中的"折价变现";二是要求现金交易的购物卡买卖,这种交易方式往往不留痕迹;三是频繁变更持卡人的购物卡流转情况。金融专家建议,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购物卡,对异常低价保持警惕,避免无意中成为洗钱链条的一环。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整治乱象
针对购物卡洗钱问题,央行等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措施:要求发卡企业严格执行实名制购卡制度,单张购物卡面值不得超过5000元;建立购物卡交易监测系统,对大额异常交易进行预警;加强对二手卡券交易平台的监管。同时,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2023年以来已打掉多个利用购物卡洗钱的犯罪团伙。业内人士呼吁,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堵塞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