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卡洗钱风险大!央视提醒消费者注意这些细节
近年来,预付卡消费成为零售市场的新宠,从商超购物卡到电商礼品卡,各类电子预付凭证交易规模突破万亿。然而在这繁荣背后,一条利用购物卡洗钱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悄然滋长。央视财经频道近期曝光多起典型案例显示,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交易、多层转售等方式,将非法所得"洗白",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查处相关案件2300余起。当普通消费者手持购物卡时,可能正不知不觉成为洗钱链条中的一环。
购物卡为何成为洗钱温床?
预付卡匿名性、流通性强的特点恰好契合洗钱需求。调查发现,犯罪团伙常以"95折回收礼品卡"为诱饵,通过社交平台大量收购。某涉案团伙供述,他们利用300张不同面值购物卡,在72小时内完成200万元赃款转移。更隐蔽的是"卡套卡"手法:先用非法资金购买A商场卡,再兑换成B电商卡,最后通过境外平台变现,资金轨迹被刻意模糊。
消费者如何识别异常交易?
正规渠道购买的卡片通常有完整购买记录和发票。需要警惕的是,当遇到"不记名卡必须现场激活""拒绝提供交易凭证"等情况时,极可能涉及洗钱操作。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者专门挑选自助售卡机,用赃款现金购卡后立即转手,全程避开监控。消费者若发现卡片密码区已被刮开,或商家要求必须绑定特定账号使用,都应立即终止交易。
新型"拼单洗钱"套路揭秘
近期出现更隐蔽的犯罪模式:不法分子以"团购优惠"名义,诱导多人共同购买大额购物卡。浙江某案例显示,诈骗团伙组建30个"宝妈拼卡群",要求每人出资2000元集体购卡,承诺返现5%。实际上这些资金被用于分散洗钱,等受害者发现异常时,群组早已解散。此类骗局往往利用真实购物场景作掩护,甚至提供虚假的"合作商家"名单增加可信度。
监管重拳下的安全用卡指南
央行已要求预付卡机构建立"购卡白名单"制度,单笔5000元以上交易需人脸核验。消费者应选择有"预付卡备案"标识的正规平台,通过银行转账而非现金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正规电子卡都具备交易溯源功能,比如某电商平台推出的"阳光卡",支持实时查询充值消费记录。若收到"中奖获赠购物卡"等陌生链接,务必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