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斐被指恶意定档 片方紧急回应:纯属市场行为

3515png

近年来,电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档期选择成为片方与观众之间的博弈焦点。每逢热门档期,总会出现"撞档"争议,而"恶意定档"的指控更是不绝于耳。就在近日,张小斐新片《转念花开》宣布定档11月25日,恰与另一部同类型影片《我本是高山》同日上映,引发业内热议。片方紧急回应称"纯属市场行为",这一事件再次将电影市场的档期争夺战推向舆论风口。

档期之争背后的市场逻辑

电影定档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优质档期资源有限,片方需要综合考虑影片类型、目标受众、竞争对手等多重因素。业内人士分析,11月下旬正值贺岁档前哨战,既有避开12月大片的考量,又能抢占感恩节前后的观影热潮。《转念花开》选择此时上映,既符合张小斐"国民妈妈"形象带来的家庭观众定位,也延续了其《你好,李焕英》的成功路径。片方强调"市场行为"不无道理,但同类型影片同日PK,难免让观众产生"二选一"的困扰。

观众选择权与市场公平性博弈

当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同日上映,表面看是给观众更多选择,实则可能造成分流效应。数据显示,同类型影片撞档时,总票房往往难以达到1+1=2的效果。有影迷在社交平台抱怨:"明明可以错开两周,非要让我们做选择题。"这种情绪反映出观众对档期安排的敏感度正在提升。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平衡市场竞争与观众体验,成为值得深思的行业命题。

行业规范缺失下的定档乱象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档期协调机制,定档决策往往取决于片方单方面判断。某院线经理透露:"经常遇到临时改档、突击定档的情况,排片计划时常被打乱。"这种无序竞争可能导致两种极端:要么大片扎堆造成"内耗",要么冷门档期无人问津。张小斐新片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暴露出行业缺乏有效的档期沟通平台和协调规则,亟需建立更科学的档期分配机制。

从《转念花开》的定档风波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从粗放增长到精细运营的转型阵痛。当观众越来越理性,市场越来越成熟,如何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多方共赢,将成为决定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或许正如某资深制片人所言:"最好的档期策略不是打败对手,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