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被指同面不同价背刺打工人,商家回应称因成本差异

7924png

在物价飞涨的当下,"打工人"的午餐自由正变得越来越奢侈。近日,知名连锁品牌和府捞面被曝出"同面不同价"现象,同一款产品在不同门店价格相差高达10元,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这一事件迅速冲上热搜,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定价乱象,更戳中了都市白领"吃不起午餐"的痛点。当"午餐刺客"频频出现,消费者不禁要问:我们连一碗面的价格知情权都没有了吗?

一碗面的价格迷局:商圈竟成定价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和府捞面在不同商圈的价差令人咋舌。以上海为例,静安寺商圈某门店的番茄肥牛面售价48元,而居民区门店同款仅售38元。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相邻不足2公里的门店也存在5-8元价差。面对质疑,品牌方解释称"不同地段租金、人工成本不同",但消费者发现,同在核心商圈的竞品面馆价格反而更加统一。这种按"地段论价"的商业模式,正在将午餐变成一场价格猜谜游戏。

打工人晒账单:月均午餐开销暴涨40%

社交平台上,#和府捞面价格刺客#话题下聚集了大量打工人的心酸晒单。有网友对比2022年消费记录发现,同款酸汤肥牛面从32元涨至42元,搭配小食后单餐直逼60元。更有人计算出,在核心商圈上班的白领,每月午餐支出已从800元飙升至1200元。评论区满屏"吃不起""转战便利店"的吐槽,折射出都市职场人正在经历的"消费降级"困境。

成本差异说遭质疑:供应链透明化缺失

针对价格争议,和府捞面官方回应强调"各门店成本结构不同"。但餐饮业内人士透露,连锁品牌通常采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食材成本差异应在5%以内。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真正的成本差异应体现在明处,"建议商家在菜单标注不同门店的租金占比",否则难免让人怀疑是"看人下菜碟"。这种定价不透明现象,正在透支消费者对连锁品牌的信任基础。

价格歧视还是市场策略?律师解读合规边界

法律界人士表示,我国《价格法》并未禁止差异化定价,但必须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如果价差超过合理范围,且未在点餐前明确告知,可能构成价格欺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消费者发现,同一门店的堂食与外卖平台价格也存在神秘浮动,这种"大数据杀熟"的嫌疑更引发对餐饮业数字化升级背后定价机制的担忧。

消费者用脚投票:平价面馆迎来逆势增长

事件发酵后,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和府捞面部分门店评分骤降,而人均20元左右的社区面馆搜索量上涨35%。有餐饮观察家发现,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自带午餐或选择连锁快餐,"拒绝为品牌溢价买单"渐成趋势。这场由一碗面引发的价格信任危机,或许正在重塑都市餐饮消费格局。当消费者学会用支付投票,餐饮品牌是时候重新思考"价值定价"的真正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