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价格差异大,网友质疑:这是专坑打工人吗?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面食赛道竞争愈发激烈。作为新中式面馆的代表品牌之一,和府捞面凭借"书房里的养生面"的独特定位迅速走红。然而,近期不少消费者发现,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门店,价格差异明显,引发广泛讨论。有网友晒出对比图:同样的番茄肥牛面,在上海卖45元,在苏州只要38元;经典酸辣汤雪花肥牛面在北京某商场标价56元,而在其他门店仅售48元。这种"同面不同价"的现象让不少打工人直呼"看不懂",质疑是否存在价格歧视。
地域差异还是成本使然?
餐饮行业的价格地域差异本属正常现象,但和府捞面的价差幅度超出常规。业内人士分析,一线城市租金、人力成本确实更高,但通常价差控制在10%-15%左右。而和府捞面部分产品价差达20%以上,比如某款拌面在深圳卖42元,在武汉仅需32元。更让消费者困惑的是,同一城市核心商圈与非核心商圈的门店也存在明显价差,这很难单纯用"成本说"解释。
商场店与街边店定价玄机
深入调查发现,和府捞面的定价策略与门店选址高度相关。入驻高端商场的门店普遍比街边店贵10-20元,这不仅体现在主食上,小吃、饮品的价格也同步上浮。有店长透露,商场店要承担更高的抽成比例(通常为营业额15%-25%),这部分成本直接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开在写字楼附近的街边店,因主要服务上班族,价格相对"亲民",形成了"商场吃环境,街边吃实惠"的隐形分级。
套餐组合里的价格游戏
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单点主食与选择套餐的性价比差距正在拉大。以上海某门店为例,单点酸汤肥牛面46元,加6元可得原价18元的小食,加8元能换购22元饮品。这种"高单价+超值套餐"的定价策略,客观上引导消费者选择更高客单价的组合。餐饮专家指出,这本质是"价格锚定"心理战术,先用高价单品建立价值认知,再通过套餐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错觉。
外卖平台上的隐藏加价
对比堂食菜单与外卖平台,部分产品存在"线上溢价"现象。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发现,同样的草本番茄汤面,堂食标价39元,外卖标价45元且需另付包装费。对此品牌方解释称包含平台抽成和配送成本,但6元的加价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值得玩味的是,不同区域的外卖加价幅度也不统一,商务区普遍比居民区加价更多,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引发争议。
打工人的"体面午餐"困境
和府捞面最初以"职场人的第三空间"为卖点,如今却让不少白领陷入纠结。在陆家嘴上班的王先生算了一笔账:一碗面加小食轻松超过60元,月均午餐支出达1300元,相当于日薪的1/3。社交媒体上#和府捞面自由#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折射出都市青年在"消费升级"与"钱包缩水"间的矛盾。当人均四五十元的午餐成为常态,所谓的"体面消费"正在演变为新的职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