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起诉四川芬达事件持续升温,最新回应来了

7296png

近年来,明星维权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从肖像权到名誉权,公众人物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品牌侵权纠纷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企业为博眼球不惜打擦边球,而消费者对品牌诚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歌手杨坤起诉四川芬达食品有限公司侵权一案持续发酵,引发广泛讨论。

杨坤方指控品牌恶意蹭热度

据公开资料显示,四川芬达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在产品包装和宣传中使用杨坤的姓名和形象,涉嫌侵犯其肖像权和姓名权。杨坤工作室发表声明称,该品牌长期以"杨坤推荐"为噱头进行营销,误导消费者,给艺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法律专家指出,这种"搭便车"行为在快消行业并不少见,但明星维权的胜诉率较高,因为证据相对容易固定。

四川芬达回应称系经销商行为

面对舆论压力,四川芬达食品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将责任推给"个别经销商私自行为",并表示已下架相关产品。但网友发现,该公司官网上仍保留着疑似侵权的宣传内容。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回应难以令人信服,因为产品包装设计通常需要品牌方审核。更值得关注的是,涉事产品在电商平台销量不俗,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侵权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法律界人士剖析案件关键点

知识产权律师指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一是使用明星元素是否构成"合理使用";二是经销商行为能否免除品牌方责任。根据《民法典》,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进行营利活动即构成侵权。而品牌方与经销商的关系属于内部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案件赔偿金额通常在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但对于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快消企业来说,这样的惩罚力度显然不够。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不少消费者开始自发抵制涉事品牌。在社交媒体上,#支持杨坤维权#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这场官司不仅关乎一个明星的权益,更折射出当前商业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当侵权成为某些企业快速获利的捷径时,法律该如何筑牢防线?这值得全社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