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正面回应起诉四川芬达:绝不姑息侵权行为

2685png

近年来,音乐版权纠纷频发,从短视频平台到商业广告,未经授权的音乐使用已成为行业顽疾。许多音乐人辛苦创作的作品被随意挪用,却难以维权。就在上周,知名歌手杨坤工作室一纸诉状将四川芬达饮料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指控其广告曲涉嫌抄袭《无所谓》旋律,引发业界广泛讨论。这场明星企业间的版权之战,不仅关乎个案赔偿,更折射出当前音乐侵权成本过低、维权艰难的行业困局。

旋律相似度超70% 专业鉴定报告成关键证据

据北京音乐著作权协会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四川芬达广告曲副歌部分与杨坤代表作《无所谓》的旋律相似度高达72.3%,八小节重复段落达到版权法认定的实质性相似标准。更引人注目的是,广告制作方曾试图通过降调、变速等技术手段规避侵权,但专业音频分析软件仍能识别出原始旋律框架。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移调抄袭"在业内并不罕见,但如此高相似度的案例仍属典型。

索赔金额创纪录 明星维权释放行业信号

此次杨坤方提出的500万元赔偿要求,打破了近年来音乐侵权案索赔纪录。其代理律师强调,计算依据包括广告投放量级(覆盖省级卫视黄金时段)、侵权时长(持续8个月)及歌曲商业价值(年度金曲奖作品)。法律专家指出,相较于过去常见的数万元和解,这种高调维权意味着顶级音乐人开始用法律手段重新定义音乐版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诉状中特别要求被告在主流平台发布致歉声明,这比经济赔偿更具行业震慑力。

品牌方紧急撤档 侵权成本引发连锁反应

案件曝光后,四川芬达连夜撤下所有涉事广告,预估直接损失超2000万元。更严重的连锁反应是,已有5家合作方暂停与该品牌的市场推广计划。某4A广告公司创意总监透露,现在客户选曲时都会要求提供完整的版权链证明,"杨坤效应"正在重塑行业流程。与此同时,各大音乐平台也加速推进曲库正版化,腾讯音乐最新上线的"版权雷达"系统,能自动识别广告音乐侵权风险,这种技术防护或将成为行业新标配。

当杨坤在采访中掷地有声地表示"要让侵权者付出代价"时,这场诉讼早已超越个案范畴。从《著作权法》修订加大惩罚性赔偿,到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建立快速维权通道,音乐产业的版权保护生态正在发生质变。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每个严肃对待创作的音乐人,都该有勇气对侵权行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