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称新手机大部分人都买得起,消费者真的买账吗?

4641png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价格与性能的平衡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均价已突破3000元大关,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这种"手机越来越贵"的现状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买不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高管王腾近日公开表示"新手机大部分人都买得起",这番言论立即引发行业热议。

性价比承诺背后的产品定位

王腾的发言并非空穴来风,从小米最新发布的Redmi Note系列来看,起售价确实维持在2000元以内。但细看配置就会发现,所谓的"买得起"机型往往在处理器、影像系统等核心配置上做了妥协。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低价策略"实际上是通过精准的产品分层来实现的——用入门款吸引价格敏感用户,同时通过Pro版等高价机型获取利润。

消费者真实购买力面临考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这意味着即便2000元左右的手机,也要花费普通人近一个月的收入。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吐槽:"买得起和舍得买是两回事"。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消费者更换手机的周期明显延长,从过去的18个月延长至现在的30个月左右。

厂商营销话术与现实的差距

手机厂商惯用的"人人都买得起"话术,实际上是一种营销策略。某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显示,真正热销的往往是各品牌的旗舰机型,这些机型价格普遍在4000-6000元区间。消费者看似有更多选择,但真正想要获得完整体验,仍需付出更高代价。这种"入门低价,体验加价"的模式,让"买得起"的承诺显得格外微妙。

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困境

Z世代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95后群体中有63%的人表示会因价格因素放弃心仪机型。他们面临的选择困境是:要么接受低配版的体验妥协,要么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这种"既要性能又要价格"的矛盾心理,使得厂商"买得起"的宣传与消费者实际感受之间存在明显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