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男子造谣银行发生抢钱案,已被依法行拘

8825png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如同病毒般迅速传播,给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带来巨大冲击。近日,一则"银行发生抢钱案"的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疯传,引发群众恐慌和银行网点秩序混乱。此类事件并非个案,据统计,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累计查处网络谣言案件1.2万起,其中金融领域谣言占比高达18%。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对金融安全的天然敏感,制造社会恐慌以博取关注。

谣言传播24小时内被警方快速锁定

据警方通报,该男子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某银行遭持械抢劫"的虚假视频后,网安部门立即启动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数字指纹比对和IP定位技术,办案民警在接警后6小时内就锁定了嫌疑人李某的住所。执法记录显示,李某到案时其造谣视频已获得2.3万次转发,造成三家银行网点出现储户集中取款的情况。这起案件再次验证了公安机关"谣言溯源系统"的实战效能。

虚假信息引发银行网点运营瘫痪

案发当日,涉事银行监控画面显示,上午10时许开始有大批储户聚集在营业厅要求取款。某支行负责人透露:"短短两小时办理了平时三倍的取现业务,现金库存一度告急。"金融专家指出,这类谣言极易触发"羊群效应",即便银行系统运行正常,恐慌性挤兑仍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该事件造成银行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增设安保人力成本、现金调运费用以及暂停的部分对公业务。

造谣者面临最高10日行政拘留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办案民警介绍,李某为吸引短视频平台流量,使用影视剧抢劫片段拼接银行监控画面,其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实施,此类案件还可能面临平台账号永久封禁、列入网络失信名单等附加惩戒。

金融机构启动网络舆情三级响应

涉事银行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通过官网、APP弹窗发布辟谣声明,另一方面协调警方联合发布权威通报。某股份制银行风控总监表示:"我们现已将'抢银行'等23个关键词纳入全天候监测清单。"目前多家银行正在升级智能舆情系统,当异常关键词出现时,可自动触发风险预警并同步监管部门,响应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专家建议建立谣言联合惩戒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指出,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构建"三位一体"防线:平台需完善AI谣言识别模型,对可疑内容进行延迟发布审核;执法机关应建立谣言黑名单数据库;公众可通过"网络举报助手"微信小程序一键举证。数据显示,2023年网民参与的谣言举报量同比上升67%,这种社会共治模式显著提高了谣言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