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轰炸式卖课!猿辅导营销手段引家长强烈不满

6731png

在"双减"政策落地两年后,教培行业的营销乱象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近日多位家长反映,手机频繁接到猿辅导课程顾问的"轰炸式"推销电话,甚至出现一天内连续拨打7次、深夜10点仍不罢休的极端案例。这种堪比"牛皮癣"的营销手段,不仅严重干扰家长正常生活,更折射出在线教育机构在转型压力下的营销焦虑。当教育沦为电话销售的话术表演,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透支用户信任的营销模式还能走多远?

电话轰炸背后的数据滥用疑云

北京朝阳区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在某教育类App填写试听信息后,立即遭遇"夺命连环call":"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不同号码轮番轰炸,拒绝后竟换人继续推销"。更令人不安的是,课程顾问能准确报出孩子年级、薄弱科目等隐私信息。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机构通过"数据清洗"手段,将历史用户信息重新激活,甚至存在跨平台购买用户数据的灰色操作。这种未经授权的信息流转,已然触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红线。

"焦虑营销"话术的心理学陷阱

记者暗访发现,猿辅导的话术手册明确要求顾问"制造紧迫感":从"您孩子正在被同龄人超越"的竞争暗示,到"限时优惠今晚截止"的价格胁迫,形成完整的心理施压链条。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利用家长教育焦虑的"恐惧营销",会触发非理性消费。更讽刺的是,当家长质疑频繁骚扰时,部分销售竟辩称"都是为了孩子好",将商业行为包装成教育关怀,这种道德绑架进一步加剧了用户反感。

监管重拳下的变形记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禁止"虚假宣传、焦虑营销"。但部分机构玩起"猫鼠游戏":将学科培训包装为"思维拓展",用"家庭教育指导"名义规避监管。某离职课程顾问透露,公司要求员工用个人手机号外呼,并定期更换号码规避投诉。这种有组织地钻政策空子的行为,使得本应规范的行业转型沦为一场技术性躲避监管的闹剧。

当教育机构把精力从课程研发转向营销套路,当家长联系方式变成销售眼中的"数据资产",这场以教育之名的商业狂欢已然背离初心。值得思考的是,在流量见顶的今天,教培行业或许更该回归教育本质——毕竟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用户痛苦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