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花太考验个人素质了,背后原因令人无奈
每到春天,昆明这座"春城"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街头巷尾的花海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圣地。然而近年来,"昆明赏花"却频频登上热搜,不是因为美景,而是因为各种不文明行为——游客踩踏花田、攀折花枝、乱丢垃圾的画面屡见不鲜。一位本地花农无奈地说:"我们种了三个月的花,有些游客三分钟就毁掉了。"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一个城市在文旅火爆后面临的管理困境。
花海变"人海":过度旅游带来的生态压力
昆明斗南花市、翠湖公园等知名赏花景点,每到花期都会迎来客流高峰。数据显示,2023年春季,仅斗南花市单日最高接待量就突破10万人次。如此庞大的人流量,给脆弱的花卉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游客为拍出"网红照",不惜踩入禁止进入的花田;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站在花丛中拍照。园艺专家指出,许多观赏花卉非常娇嫩,一旦被踩踏很难恢复,直接影响来年的花期和景观效果。
"打卡文化"下的行为失范:谁在纵容不文明?
社交媒体时代,"打卡"成为旅游的重要驱动力。在某短视频平台,"昆明赏花"话题播放量超过20亿次,但其中不乏游客为博眼球做出的危险动作。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文明行为往往能获得大量点赞和转发,形成负面示范效应。景区管理人员坦言:"我们设置了警示牌、安排了巡逻人员,但面对成千上万的游客,监管确实力不从心。"法律界人士指出,目前对于破坏城市景观植被的行为,处罚力度偏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城市美誉度的双刃剑:文旅火爆背后的管理难题
昆明以"花都"美誉吸引着全国游客,但突如其来的旅游热潮也让城市措手不及。一方面要维护"春城"形象,另一方面要应对激增的游客需求,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市民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热门赏花点实行预约限流,同时加大文明旅游宣传;也有专家提议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对严重不文明行为者限制入园。如何在保持城市开放性的同时保护好花卉资源,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昆明的花,本应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名片,如今却成了检验公民素质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分享美照时,是否也该思考:我们留给这座城市的,除了脚印和点赞,还应该有什么?或许,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规则的遵守,才是旅行中最该带走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