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铁塔电池回收项目启动,环保行动引关注
随着5G基站建设加速和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正成为环保领域的新焦点。据统计,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已突破50万吨,但规范回收率不足30%,大量废旧电池或被随意堆放,或流入非正规渠道,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和资源浪费。在这一背景下,安徽铁塔率先启动电池回收项目,探索通信行业绿色循环新模式,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矿山"开发的广泛讨论。
通信巨头布局电池回收蓝海
安徽铁塔作为全国最大的通信基础设施服务商,拥有超过10万座基站资源。此次项目创新性地将退役动力电池用于基站备电系统,经检测筛选后,性能良好的电池可继续服役3-5年。这种梯次利用模式不仅延长了电池生命周期,更使单组电池采购成本降低40%。项目首期规划在合肥、芜湖等6市建立回收网点,预计年处理量达2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8万吨。
物联网技术破解回收溯源难题
项目采用"一码到底"的数字化管理方案,为每块电池配置专属二维码。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健康状态等20余项参数,当SOH(健康状态)降至60%以下时自动触发回收指令。这种全程可追溯系统有效杜绝了黑市流通风险,目前已有17家新能源车企接入该平台,实现电池从出厂到回收的全链条监管。
政企协同构建循环经济生态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特别出台《通信基站蓄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将电池回收纳入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政府提供每吨1500元的专项补贴,并开放全省78个环保产业园作为协作基地。这种"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已吸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产业链龙头加入,形成覆盖回收、检测、重组、应用的完整产业闭环。
退役电池变身城市应急电源
在创新应用场景方面,项目将淘汰电池改造为智能储能柜,分布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这些储能单元既能作为应急电源,又可通过峰谷电价差实现盈利。在近期台风灾害中,合肥某社区储能柜连续供电36小时,保障了200户居民基本用电需求。这种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