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猝死员工亲属发声:他生前每天工作到凌晨
在互联网教育行业狂飙突进的今天,"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正悄然侵蚀着从业者的健康。据脉脉《2023职场人加班洞察报告》显示,在线教育行业平均加班时长位列全行业前三,超60%从业者表示经历过"凌晨下班后继续线上会议"的极端情况。当"灯火通明"成为企业奋斗的勋章,近日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再次将职场过劳问题推向舆论漩涡——亲属控诉逝者"生前每天工作到凌晨"的细节,像一记重锤叩击着每个打工人的神经。
加班文化背后的绩效围城
逝者家属公开的聊天记录显示,该员工猝死前连续数月保持"早10点到凌晨2点"的工作节奏。这种状态在教育行业并非个例,某头部机构课程顾问向媒体透露:"续报率、转化率直接挂钩绩效考核,深夜回复家长咨询是常态。"企业通过将薪资结构与业绩强绑定,构建出无形的效率牢笼。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通过将加班美化为"拼搏精神",使过度劳动在文化层面获得正当性。
在线教育行业的加速内卷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教育机构转型压力剧增。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K12在线教育企业获客成本同比上涨47%,迫使企业通过延长服务时长维持竞争力。某离职教研主管透露:"课程迭代周期从2周压缩到5天,凌晨三点的工作群消息从'偶然'变成'日常'。"这种恶性竞争最终转化为员工肩上不断加码的KPI,有从业者苦笑道:"现在连喝水都要计算是否影响'有效工时'。"
模糊的职场健康警戒线
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但在实际执行中,"自愿加班"成为普遍规避手段。涉事企业声明中"未强制加班"的表述,与员工实际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法律专家指出,现行制度对"隐形加班"缺乏有效界定,企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布置任务、设置弹性打卡等方式,正在制造新的监管盲区。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年轻员工将熬夜工作视为职场晋升的必经之路。
猝死事件引发的行业反思
事件发酵后,脉脉平台相关话题浏览量单日突破800万次。值得关注的是,除对企业的谴责外,更多讨论指向系统性解决方案:有网友建议将"离线权"写入劳动合同,也有专家呼吁建立"过劳风险预警系统"。某心理援助机构数据显示,教育行业咨询工作压力的来电量在事件后激增300%,反映出该事件对从业者心理的深层冲击。这场悲剧或许将成为重塑行业劳动伦理的转折点。
当在线教育企业忙着用"科技改变学习方式"时,员工健康却成为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亲属那句"他总说忙完这阵就休息"的泣诉,不仅是对个体的悼念,更是对畸形职场文化的控诉。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追问:究竟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才能换来对"人"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