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上海车展:自动驾驶技术大比拼,未来已来?

5869png

在智能出行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期待与质疑正形成奇妙碰撞。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L2级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达42%,但仍有67%的用户对系统可靠性心存疑虑。当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科技的秀场,这场自动驾驶技术的华山论剑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产业变革密码?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路线的终极对决

展馆内,蔚来ET7头顶的Aquila超感系统与特斯拉Model Y的纯视觉方案仅相隔三个展台,却代表着行业最尖锐的技术路线之争。小鹏汽车首次公开展示的XNet深度学习模型,号称可实现"激光雷达级"的纯视觉感知精度,而华为ADS 2.0则用192线激光雷达构建出厘米级实时建模能力。值得玩味的是,奔驰新E级悄悄搭载了英伟达Drive Orin+激光雷达组合,暗示传统豪强正在转换技术赛道。

城市NOA落地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百度Apollo放出的上海城区实测视频显示,其ANP3.0系统已能处理无保护左转等复杂场景,而毫末智行发布的"三域融通"方案将高速、城区、泊车场景的接管率降至0.3次/千公里。更引人注目的是,大疆车载推出的"成行平台"以7000元成本价杀入市场,这让小鹏"城市NGP每公里研发成本百万"的宣言显得尤为刺眼。在政策绿灯下,15个品牌宣布年内开通45个城市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舱驾一体引发的算力军备竞赛

英伟达Thor芯片的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这块2000TOPS算力的怪物让车企看到了中央计算架构的曙光。极氪搭载的Mobileye SuperVision系统首次实现座舱仪表与自动驾驶共享算力,而高通展出的Flex SoC更是直接整合了ADAS与娱乐系统。这场算力狂欢背后,黑芝麻智能带来的A2000芯片以16TOPS/W的能效比提醒着行业:当算力突破1000TOPS门槛后,功耗可能成为新的决胜点。

当夜幕降临时,展馆外自动驾驶接驳车仍在进行最后的路测,车顶旋转的激光雷达在暮色中划出绿色光轨。这些穿梭的光束恰似行业现状的隐喻——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汽车产业正驶向那个看似触手可及却又充满变数的未来。或许正如某位工程师在技术论坛所言:"我们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用代码和硬件编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