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冷漠服务致老人取钱时去世,社会舆论哗然

6671png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金融业的今天,银行服务效率与人性化关怀的失衡正成为尖锐的社会痛点。当90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抬进银行柜台、八旬独居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设备饿晕在家等新闻频上热搜,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银行是否遗忘了那些被科技洪流冲散的银发群体?近日某银行网点再曝悲剧,七旬老人在办理取款业务时突发疾病离世,监控显示工作人员全程未离开工位施救,这起事件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金融服务中那些令人心寒的"制度性冷漠"。

冰冷的业务流程与消失的人性温度

涉事银行监控视频显示,老人瘫倒在地的23分钟里,柜员始终严格遵守"离柜需锁屏"的操作规范。这种对流程的病态坚守,暴露出银行系统将风险防控异化为冷漠托辞的行业顽疾。某国有银行内部培训手册明确要求"柜员不得擅自离开监控区域",却未对突发急救情形作出例外规定。更讽刺的是,当老人家属质疑时,网点负责人竟回应"我们已第一时间拨打了120",这种将法定义务等同于人文关怀的诡辩,折射出金融服务评价体系已陷入"合规至上"的畸形逻辑。

智能鸿沟下的银发困境

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超过68%的老年人仍依赖线下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但现实是,全国银行网点十年间减少1.8万个,保留的网点中90%的业务窗口被ATM和智能柜员机取代。某省会城市调研发现,82%的老年人因"刷脸失败""验证码超时"等问题被迫往返银行。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银行将老年客群引导至智能设备的考核指标,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这种变相"数字化驱逐"政策,正在系统性剥夺老年人的金融服务权。

服务评级体系中的伦理缺位

当前银行服务评价标准中,"业务办理时长""电子渠道分流率"等硬性指标占比高达85%,而"特殊群体服务满意度"这类柔性指标仅占5%。某上市银行2022年服务报告显示,其智能设备使用率提升至76%的同时,65岁以上客户投诉量同比激增210%。这种数据悖论揭示出:当KPI考核变成数字游戏,银行基层员工不得不选择牺牲服务温度来换取考核达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早已将"老年客户独立完成率"纳入分支机构评级,这种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值得借鉴。

事件发酵后,涉事银行发布声明称将"优化特殊客群服务流程",但舆论更期待看到整个行业从制度设计到企业文化进行系统性变革。当我们在ATM机上看到"适老化改造"的宣传标语时,是否思考过:真正的适老化,或许不该止于增大几个字体,而应重构那些将服务异化为流水线的冰冷机制?在金融科技高歌猛进的时代,那些被遗忘在智能柜台前的佝偻背影,正在为我们敲响人性化服务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