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站岗?教育局权威解读护学岗政策:非强制但鼓励参与
近年来,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从校门口交通拥堵到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家长们既担心孩子安全又苦于分身乏术。一则"家长必须站岗执勤"的消息在家长群炸开锅,有人质疑这是"责任转嫁",也有人认为这是"家校共育"的体现。究竟护学岗政策如何实施?家长是否有站岗义务?教育局最新回应给出了权威答案。
护学岗设立的初衷与法律依据
护学岗制度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公安部与教育部联合发文,旨在通过"警校家"三方联动保障校园周边安全。多地教育局明确表示,该政策并非行政强制,而是基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倡导性措施。核心在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安全治理,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期等重点时段的安全保障。
家长参与执勤的真实运作模式
实际执行中,各校普遍采取家长志愿者报名制。以北京朝阳区某小学为例,护学岗每天4个时段,每个时段2-3名家长,主要协助维持秩序、提醒车辆礼让。校方强调"完全自愿,可自主选择时段",不少学校还开发了线上排班系统。教育局数据显示,参与家长中约65%是离退休祖辈,25%为弹性工作制的父母。
争议背后的家校责任边界探讨
部分双职工家庭反映,强制排班会加重负担。教育专家指出,关键要区分"义务"与"志愿"的界限。根据《义务教育法》,保障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在学校及相关部门。某地教育局负责人坦言:"家长参与度反映的是家校互信程度,但绝不会与评优评先挂钩。"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等地已试点购买第三方安保服务补充护学力量。
创新模式下的多方协同解决方案
面对执行难题,多地探索出特色做法:深圳部分学校联合交警设置智能斑马线;成都某区将护学岗纳入社区志愿服务积分体系;上海浦东试点"家长+社工+商户"联防机制。这些创新既缓解家长压力,又整合了社会资源。数据显示,实施护学岗的学校周边交通事故率平均下降42%,成效显著。
护学岗争议本质是现代社会协同治理的缩影。教育局重申政策本意是搭建共治平台而非转嫁责任,呼吁社会各界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校园安全共建。随着智慧安防技术普及,"人防+技防"的新型护学模式正在形成,这或许能为家校社协同提供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