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护学岗该不该取消?教育局:将优化方案 考虑聘请专业人员
每到上学放学时段,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门口都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身穿荧光马甲的家长护学岗。这一制度实施多年来,既保障了学生安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上班族家长抱怨值班影响工作,单亲家庭表示力不从心,更有家长质疑非专业人员的执勤效果。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教育安全的持续关注,家长护学岗该何去何从?近日某市教育局回应称将优化现行方案,考虑聘请专业人员,这一表态立即引发社会热议。
家长护学岗背后的现实困境
清晨7点的校门口,李女士一边维持秩序一边不停看表——她必须在8点前赶到公司参加重要会议。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据调查,78%的职场家长表示护学值班严重影响工作,特别是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更是疲于应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校将家长参与度与孩子评优挂钩,变相强制参与引发家长强烈不满。此外,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家长在应对突发交通事故、暴力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实际防护效果存疑。
专业安保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某区试点聘请专业保安公司后,校门口秩序明显改善。这些经过应急演练、急救培训的保安人员,配备防暴盾牌、对讲机等专业装备,处置效率提升60%以上。成本核算显示,按每校2名保安、每人每月3000元计算,年均支出约7万元,与组织家长投入的时间成本相当。但反对声音认为,完全取消家长参与会削弱家校共育功能。深圳某校创新的"专业保安+家长志愿者"混合模式值得借鉴,既保证专业防护,又保留家长适度参与。
政策优化需要平衡的多方诉求
教育局拟推行的优化方案面临三重考验:如何确保财政资金持续投入?怎样界定家长自愿参与的合理范围?专业人员的资质标准如何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安全教育专家建议,应当建立分级保障机制——重点时段配备专业力量,常态时段保留家长志愿岗位。同时要开发智能调度系统,让家长通过手机APP自主选择服务时段,并建立服务时长兑换家庭教育讲座等激励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已有学校引入智能安防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异常行为预警等技术手段提升防护效能。
这场关于护学岗存废的讨论,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共安全服务升级的呼唤。从家长义务值守到专业安保介入,反映的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局提出的优化方向,既要考虑安全防护的专业性,也要兼顾家校共育的情感价值,更需着眼长效机制建设。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但核心目标始终不变:让孩子们的上学路更加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