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学岗新规引热议!教育局正式回应家长执勤要求,这些情况可豁免
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护学岗"制度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广泛推行。这一由家长轮流执勤维护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的举措,本应是家校共育的暖心实践,却在执行过程中频频引发争议。不少双职工家庭抱怨"上班打卡前先要校门站岗",单亲家长更是苦于分身乏术。近日,某地教育局发布的最新护学岗实施细则冲上热搜,其中关于"特殊情况可申请免执勤"的条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这场持续多年的"护学岗之争"再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家长执勤背后的现实困境
清晨7点的校门口,穿着荧光马甲的家长志愿者已成标配风景。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执勤背后,藏着无数家庭的辛酸故事。有哺乳期妈妈不得不带着婴儿在寒风中值守,有外卖骑手父亲因执勤迟到被平台扣款,更不乏爷爷奶奶代替子女"上岗"却因行动不便引发安全隐患的案例。某小学家长群流出的排班表显示,部分家长每年需执勤15次以上,相当于每月牺牲1-2个工作日早晨。这种"一刀切"的执勤要求,正在将本应自愿的公益活动异化为新型家校矛盾导火索。
新规中的豁免条款详解
引发热议的教育局新规中,最受关注的是首次明确列举的六类可豁免情形:包括孕期及产后12个月内的母亲、残障人士家属、长期异地工作的监护人、多子女家庭中已有成员参与执勤的、当日有重要考试的学生家长,以及提供医疗机构证明的慢性病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不得要求提供超出必要范围的证明",并开通线上申请通道。某区教育局负责人解释:"这些条款不是给家长‘开后门’,而是让护学岗回归‘量力而行’的初心。"
平衡安全与负担的探索之路
在深圳某试点学校,护学岗已升级为"智能安全联盟"。通过接入智慧停车系统,自动识别接送车辆;联合社区招募退休人员组成专业护卫队;开发家长志愿服务积分系统,可用参与学校其他活动抵扣执勤次数。北京某重点小学则尝试引入第三方安保公司承担主要执勤任务,家长仅需在关键时段辅助。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折射出教育管理者正在寻找安全责任与家长权益的最大公约数。正如某教育学者所言:"护学岗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守护孩子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动,而非单方面的义务转嫁。"
这场关于护学岗的讨论,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共责任边界的一次全民思考。当教育局的回应函中提到"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家校协作机制"时,或许预示着这场持续多年的执勤之争,正朝着更具温度的方向发展。在保障校园安全与减轻家长负担之间,需要的不仅是制度条款的优化,更是全社会对教育共同体理念的深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