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学岗执勤成家长新负担?教育局回应:正在调研调整实施方案
近年来,"护学岗"制度在全国中小学广泛推行,本意是为了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却逐渐演变成部分家长的"新负担"。不少家长反映,频繁的执勤任务与工作时间冲突,甚至出现"不执勤就扣班级分"的变相强制现象。这一矛盾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护学岗该不该由家长站岗#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折射出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社会痛点。面对争议,多地教育局陆续表态将优化方案,某市教育局最新回应称"正在调研调整实施方案",让这场关于教育公共服务的讨论再度升温。
护学岗为何从安全保障变成家长焦虑源
原本由交警、保安、教师组成的护学队伍,在部分学校演变为"家长责任制"。有家长晒出排班表显示每月需执勤3-4次,早上7点到岗维持交通,直接影响正常上班。更引发争议的是,某些学校将执勤与"家校共育积分"挂钩,变相形成道德绑架。北京某重点小学家长透露:"班级群每天公示未执勤名单,就像公开处刑"。这种将公共安全责任转嫁给个体的做法,暴露出资源配置不足与管理懒政的双重问题。
政策善意与现实执行间的巨大鸿沟
查阅各地教育局文件发现,护学岗设计初衷明确强调"自愿参与原则",但基层执行普遍走样。某二线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学校安保经费有限,家长参与能降低30%的人力成本"。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状,导致政策善意被扭曲。更值得关注的是,双职工家庭、单亲家长等群体面临更大压力,有单亲妈妈因连续拒绝执勤被家长群孤立,反映出政策缺乏差异化考量。
多元共治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钥匙
对比日本"学童拥护员"、美国"校园安全志愿者"等国际经验,专业培训与合理补偿是长效机制。目前杭州部分学校试点"执勤积分兑换课后托管服务",深圳有社区引入智能交通机器人辅助,这些探索值得关注。教育专家指出:"护学岗本质是公共服务产品,应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多元协作体系"。某地交警部门与学校共建"智慧护学通道"的案例证明,用技术手段替代人海战术同样能保障安全。
这场关于护学岗的讨论,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呼唤。当教育局表态"正在调研调整"时,公众期待的不是简单取消或维持,而是建立更科学的责任分担机制。从家长群里的抱怨到政策层面的回应,展现的正是社会治理持续优化的可能性。如何平衡安全需求与家长权益,将成为检验教育管理智慧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