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回应家长护学岗争议:学校要求是否合理?家长责任边界在哪?
近年来,"护学岗"成为家校矛盾的新焦点。从北京朝阳区家长集体抗议,到深圳某小学家长因拒绝执勤被移出群聊,全国多地频现护学岗争议。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家长参与交通疏导、校园安保等志愿服务人次突破2亿,但背后是无数双职工家庭的疲惫身影——凌晨6点就要到岗的银行职员、请半天假被扣工资的外卖骑手、独自带娃却被迫执勤的单亲妈妈。当"自愿参与"变成"强制排班",当"家校共育"异化为"责任转嫁",这场关于教育责任边界的大讨论正在撕裂家长群。
护学岗制度为何从暖心举措变成矛盾导火索?
最初作为校园安全补充措施的护学岗,在部分学校已演变为每周必做的"家长作业"。某二线城市教育局内部文件显示,辖区87%的学校将家长执勤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与评优评奖直接挂钩。更有多所学校开发了人脸识别打卡系统,未达标家长会收到班主任的"温馨提示"。这种变相强制引发家长强烈反弹,有律师指出,根据《义务教育法》第29条,保障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明确在学校而非家长。
学校究竟有没有权力要求家长执勤?
教育学者梳理31省市相关政策发现,仅12地明确提及"家长自愿参与",其余地区文件均使用"组织家长""动员家长"等模糊表述。某省会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透露,实际执行中往往"层层加码"——区级要求每月4次,到学校就变成每周1次。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明确规定校方应配齐专职保安,但现实中很多学校将护学岗作为弥补安保力量不足的替代方案。
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
在上海某科技公司工作的张女士算了一笔账:每次执勤请假3小时,折算工资扣除加全勤奖损失超600元,相当于孩子半个月午餐费。类似案例催生了灰色产业链——郑州某家政平台推出"代执勤"服务,时薪80元还需自备反光背心。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应建立弹性执勤制度,允许祖辈亲属替代或累计服务时长,而非 rigid 的固定排班。
国外家校责任划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日本《学校保健安全法》将校园周边交通疏导明确列为地方政府职责,由专职"学童拥护员"负责;美国多数州禁止家长进入校园执勤区域,改由领取时薪的社区志愿者承担。比较研究发现,家校责任清晰划分的国家,家长满意度普遍高出23个百分点。这些案例表明,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发展方向。
构建良性家校共同体需要哪些制度创新?
杭州某区试点"家长志愿服务银行"值得关注:执勤时长可兑换课后托管或兴趣课程,形成正向激励。也有专家提议将护学岗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由街道统筹志愿者资源。关键在于建立"政府主导、学校组织、家长自愿、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机制,而非简单将责任压给特定群体。正如中国教育学会某理事所言:"教育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零和游戏,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的精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