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名中学生出操被地面烫伤 校方回应引争议

592png

炎炎夏日,高温天气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直接冲击着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近日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学校操场、塑胶跑道等户外设施表面温度频频突破60℃,多地曝出学生体育课中暑、运动损伤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某中学多名学生在出操时被烫伤的消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校方"地面温度符合标准"的回应更将事件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塑胶跑道成"铁板烧"背后的材质隐患

涉事学校采用的深色塑胶跑道在烈日暴晒下实测温度达68.2℃,远超人体耐受极限。专业检测报告显示,目前市面约37%的校园跑道采用吸热性强的深色EPDM颗粒,其太阳辐射吸收率比浅色材料高出42%。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校为降低成本选用劣质塑胶,高温下会释放刺激性气体并产生黏连现象,这正是导致学生足部烫伤起泡的关键原因。

校方应急预案暴露管理漏洞

事件发生后,校方声称"每日监测地面温度"的说法遭到家长质疑。记者调查发现,该校《高温天气应急预案》中仅规定"35℃以上调整体育活动",却未明确具体测温方式和执行标准。多位教师透露,实际工作中常以天气预报温度代替地面实测,这种管理粗放直接导致预警机制形同虚设。更值得关注的是,涉事班级当日出操时间为上午10:20,恰逢全天热辐射最强时段。

家长与校方的责任认知鸿沟

在维权群聊中,受伤学生家长晒出的医疗记录显示,最严重者出现二度烫伤需住院治疗。而校方通报中"轻微红肿"的表述引发强烈不满,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更深层的信任危机。教育学者指出,当前家校沟通中存在"事后回应型"被动应对模式,部分学校将安全责任简单等同于购买保险,缺乏事前风险预判的主动性。

高温课表调整陷入两难困境

周边学校闻风调整体育课时段后,新的矛盾随之浮现。将户外活动集中安排在清晨,导致文化课教师抱怨教学进度被打乱;改到傍晚又面临紫外线强度反弹问题。某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透露,现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极端天气缺乏细化规定,基层学校往往陷入"要么停课免责,要么硬扛冒险"的决策困境。

日本防暑校园设计的启示

对比邻国经验,日本公立学校普遍采用浅色透气跑道,配合自动喷淋降温系统,在35℃天气可使地表温度降低15-18℃。更值得借鉴的是其"热指数预警制度",综合气温、湿度、辐射等因素建立五级响应机制。神户某中学甚至开发出可穿戴式体温监测手环,当学生核心体温超过38℃时会自动向校医室报警。

这起看似偶然的烫伤事件,暴露出从材料标准到管理流程的系统性缺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校园环境,已成为考验教育管理者智慧的新命题。在东莞某校尝试搭建可伸缩遮阳棚的同时,更多家长开始呼吁将地表温度监测纳入校园安全强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