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订单回来了?专家解读中美贸易新动向,这些行业受益最大
近期,随着中美高层互动频繁,两国经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不少外贸企业的邮箱里开始收到久违的美国采购询盘,工厂生产线重新忙碌起来。这个信号让经历三年寒冬的外贸人既兴奋又忐忑:美国订单真的回来了吗?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哪些行业将率先迎来转机?
美国零售商库存周期拐点显现
沃尔玛、塔吉特等美国零售巨头最新财报显示,经过一年半的去库存周期,目前美国零售渠道库存销售比已回落至历史均值。这意味着美国买家将进入新一轮补库存阶段,尤其对日用消费品、家居用品等标准化产品的采购需求明显回升。浙江义乌小商品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其中圣诞用品出口同比增长27%,印证了这一趋势。
新能源产业链迎来战略性机遇
在中美气候合作框架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限制出现松动迹象。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美太阳能组件出口同比增长89%,储能电池出口翻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设置本土化比例要求,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产能仍可享受补贴,这促使隆基、晶科等企业加速海外建厂。
消费电子行业呈现结构性回暖
苹果供应链数据显示,iPhone15系列在华备货量同比增加12%,带动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代工企业股价反弹。不过这种回暖呈现明显分化:智能手机等成熟品类恢复有限,而AR/VR设备、智能家居等创新产品线订单增幅显著。深圳海关数据透露,TWS耳机出口单价同比提升18%,显示产品升级正在打开新空间。
医疗器械出口突破技术壁垒
迈瑞医疗近期获得美国FDA对超声诊断设备的510(k)许可,成为首个打入美国高端医疗市场的中国影像设备厂商。随着美国医疗体系控费压力加大,性价比优势突出的中国医疗设备正在改变"低端代工"的刻板印象。苏州某内窥镜企业透露,其自主研发的4K荧光腹腔镜已进入梅奥诊所采购清单,单台售价突破20万美元。
透过这些行业动态可以看出,此轮订单回流并非简单的量价复苏,而是伴随着产业链价值重构的深度调整。那些提前完成技术升级、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正在中美经贸新平衡中抢占先机。正如宁波某外贸企业主所说:"现在不是等风来,而是要造风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