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珠海旋挖桩机倾倒事件系操作不当引发

3151png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旋挖桩机作为基础施工的重要设备,其安全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从深圳"4·13"桩机倒塌事故到杭州地铁工地险情,桩机作业事故频发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痛点。就在近日,珠海市住建局发布通报,披露了一起旋挖桩机倾倒事故的调查结果,直指"操作不当"这一行业顽疾。这起事件再次将施工设备安全管理问题推向舆论风口,引发对特种设备操作规范的深度思考。

旋挖桩机作业为何事故频发

作为深基础施工的核心装备,旋挖桩机以其高效成孔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建设项目。但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国桩机相关事故中,操作因素占比高达67%。珠海此次事故调查发现,涉事桩机在软土地基作业时未按规定铺设钢板,加上操作手违规调整支腿,最终导致重心失衡。业内专家指出,许多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常常忽视地质勘察和工况评估,这种"重进度轻安全"的思维埋下了巨大隐患。

特种设备操作规范执行困境

根据《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旋挖桩机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每台设备应配备专职指挥员。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工地存在"人证不符"、"一证多用"等现象。珠海事故涉事操作手虽持有资格证书,但调查发现其实际经验不足,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判断失误。更值得警惕的是,多数桩机事故都存在违规超载、未做支撑加固等共性问题,反映出安全规范在基层执行中的严重缺失。

智能监控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滞后

当前国内旋挖桩机普遍缺乏实时监测系统,无法对倾斜角度、支腿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预警。相比之下,日本小松等国际厂商已标配5G物联网终端,可自动锁死危险操作。珠海这起事故中,若能及时监测到机身倾斜数据,完全可能避免悲剧发生。行业专家呼吁,应加快推广智能安全装置,通过科技手段弥补人为操作缺陷,这已成为提升施工安全的必由之路。

事故追责机制亟待完善

此次珠海官方通报特别强调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但现行法规对设备管理方的处罚力度仍显不足。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类似事故最高罚款仅50万元,与动辄上亿的工程投资相比威慑力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企业近三年在珠三角地区中标了多个市政项目,暴露出资质审核环节的漏洞。建立施工企业安全黑名单制度,实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或许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效益轻安全的行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