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学历入职被辞退索赔案引热议 律师:涉嫌欺诈应追责

977png

近年来,学历造假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从企业高管到普通职员,假学历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扰乱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也让企业用人风险陡增。最近一起"假学历入职被辞退索赔案"再次引发热议,当事人持伪造学历证书入职后被公司发现,遭解雇后竟反诉企业要求赔偿,这一荒唐操作让网友直呼"魔幻"。学历打假为何屡禁不止?造假者为何如此猖狂?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职场生态?

假学历成职场潜规则 黑色产业链屡禁不止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部分求职者为获得心仪岗位不惜铤而走险。调查显示,我国学历造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伪造毕业证到制作学信网认证一应俱全。一些不法机构甚至承诺"包过背调",收费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求职者将这种行为合理化,认为"大家都在做"、"企业不会细查"。

企业背调漏洞频出 给造假者可乘之机

多数中小企业在招聘时缺乏专业的背景调查能力,往往仅要求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即便进行核实,也常因高校配合度低、流程繁琐而流于形式。部分HR坦言,除非应聘高管职位,否则很少进行深入学历核验。这种管理漏洞直接助长了造假者的侥幸心理,使其认为"被发现是小概率事件"。

法律界人士:造假入职涉嫌欺诈应追责

律师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造假者不仅无权主张赔偿,还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北京某律所合伙人表示:"这种行为已涉嫌合同诈骗,企业不仅可以解雇,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现实中,企业往往因取证困难、诉讼成本高而选择息事宁人。

职场诚信体系缺失 亟需多方合力整治

假学历泛滥反映出当前职场诚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核验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信息互通。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将学历造假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企业也需完善招聘流程,引入第三方背调机构。只有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

求职者当以诚信立身 投机取巧终将自食恶果

职场发展终究要靠真才实学,假学历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工作机会,但终将被识破。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采用背景调查、能力测试等多重筛选机制。那些靠造假入职的员工,不仅面临法律风险,更会断送职业前途。与其在造假上费尽心机,不如脚踏实地提升自身能力,这才是职场立足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