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办卡被要求眨眼刷脸,这是技术漏洞还是服务缺失?

7811png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刷脸"已成为人们办理银行业务、移动支付甚至出入小区的常规操作。然而,当一位盲人朋友在银行办理信用卡时,却被系统反复要求"请眨眼完成验证",这个令人心酸的场景近日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据统计,我国视障群体规模超过1700万,但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这类特殊群体却频频遭遇"数字鸿沟"的尴尬。这究竟是技术迭代过程中的暂时漏洞,还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长期缺失?

无障碍设计为何在生物识别环节"失明"

当前各大银行的APP平均设有28项生物识别功能,但针对视障用户的语音引导覆盖率不足40%。某股份制银行技术负责人透露,人脸识别模块多采购自第三方服务商,标准算法包往往缺乏无障碍适配层。就像要求坐轮椅者"请站立拍照"一样,让视障者"眨眼验证"暴露出产品设计时根本未考虑特殊人群使用场景。更讽刺的是,国际通用的WCAG2.1无障碍标准中,明确要求"替代文本应描述非文本内容",但多数金融机构的刷脸环节甚至未配备基础语音提示。

服务流程中的"视觉霸权"现象

在某省会城市银行网点调研发现,86%的智能终端未安装读屏软件,55%的柜台员工对视障业务办理流程不熟悉。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将"可视"默认为所有用户的基本能力,形成技术层面的"视觉歧视"。就像事件中柜员反复说"您对准摄像头就行",却意识不到这对盲人意味着什么。这种服务意识的缺失比技术缺陷更值得警惕,反映出普惠金融理念在落地执行时的严重偏差。加拿大皇家银行早于2018年就推出触觉键盘+语音导航的专属服务系统,而国内多数机构仍停留在"爱心窗口"贴张纸的层面。

法规标准与市场实践的断层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已满周年,但金融领域的配套标准仍停留在"鼓励性条款"。某国有大行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其无障碍改造投入仅占科技预算的0.17%。对比之下,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语音辅助",美国运通则开发了通过摇头幅度替代眨眼检测的算法。技术本无善恶,但当市场追求"99.9%的识别准确率"时,往往忽略了那0.1%的特殊需求群体。央行最新出台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虽提及包容性设计,但缺乏具体量化指标和惩戒措施。

当我们在享受刷脸支付带来的便利时,不该忘记那些被困在技术门槛之外的群体。这个事件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算法中缺失的人文温度,也折射出服务链条末梢的僵化思维。从技术维度看,开发震动提示替代视觉反馈、拓展声纹识别等替代方案并非难事;从服务视角说,在流程中增设"无障碍选项"只需简单的产品逻辑调整。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同"每一个0.1%都值得100%的努力"这一现代文明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