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退款人群屏蔽是否合法?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分析

4147png

近年来,电商平台和在线服务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便利,也催生了"职业退款人"这一特殊群体。数据显示,某些平台退款率高达15%,其中不乏恶意退款行为。商家为维护自身权益,开始采用"高退款人群屏蔽"策略,这一做法迅速引发社会热议:平台是否有权建立"黑名单"?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如何平衡?这背后涉及的法律边界究竟在哪里?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商家风控的边界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商家建立"高退款黑名单"时,往往需要收集用户的交易记录、行为数据等敏感信息。关键在于判断这种数据处理是否属于"必要的风险管理"。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要求商家证明数据处理的必要性,且不能超出合理范围。例如,仅因几次退款就永久屏蔽用户,可能构成过度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公平交易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商家单方面设置交易门槛时,必须确保不构成歧视性待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个判例指出,基于客观交易数据(如异常高频退款)的合理风控措施不构成侵权,但需给用户申诉渠道。若商家无法证明屏蔽标准的合理性,则可能违反公平交易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视角下的行业生态影响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头部平台若滥用数据优势建立行业共享的"黑名单",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2022年某电商平台就因要求商户共享消费者数据被处罚。但另一方面,完全放任恶意退款行为又会破坏市场秩序。目前法律尚未明确禁止商家自主建立风控系统,但要求其数据使用不得形成行业垄断或妨碍正当竞争。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一争议将持续发酵。最新消息显示,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或将对此类行为作出更明确规范。在立法完善前,商家宜采取分级管理、设置申诉机制等更柔性的风控方式,既保护自身权益,又避免触碰法律红线。